1 初春的雪
李兰出生在川南一个小山村,村子叫青石沟,因一条常年流淌着清冽山泉的石渠得名。她家住在半山腰,三间土坯房,屋顶铺着黑瓦,每逢下雨便滴滴答答漏个不停。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,母亲体弱多病,常年卧床。家里五个孩子,她是老大,从六岁起就开始背柴、喂猪、带弟妹。
那年春天,山上的梨花开得特别早,李兰十六岁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去镇上赶集。回来的路上,被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拦住——是赵虎,邻村有名的“能人”,会开车、懂修电器,还在镇上开了个小卖部。他咧嘴一笑,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:“姑娘,要不要搭个顺风车?”
李兰摇摇头,低头快走。可赵虎追了上来,硬塞给她一包饼干。“拿着吧,别饿着。”他说,“我看你挺懂事的。”
那一包饼干,成了他们缘分的开始。
后来李兰才知道,赵虎早就打听好了她的底细:家里穷,但人勤快,模样也周正。他父母看中这点,托人上门提亲。李兰的父亲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——女儿嫁出去,少一张嘴吃饭;对方条件虽不算好,但有手艺,将来日子不会太差。
婚礼那天,天上下着小雨。李兰穿着借来的红裙子,脚上是一双不合脚的塑料凉鞋。没有婚纱,没有仪式,只在村头放了一挂鞭炮,亲戚们吃顿饭就算礼成。她坐在堂屋角落,低着头,听着外面的喧闹,心里空落落的,像被风吹过的谷仓。
夜里,赵虎喝得满脸通红,进了新房就一把抱住她。李兰挣扎了一下,却被他按在床上。“别怕,”他说,“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。”
那一刻,李兰哭了。不是因为疼,而是因为她突然明白:从此以后,她的人生不再属于自己。
--
2 第一个女儿
婚后第二年,李兰怀孕了。
赵虎一开始还挺高兴,天天叮嘱她别累着,还特意炖了鸡汤。可当产科医生抱着孩子出来,笑着说“恭喜啊,是个千金”的时候,赵虎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。
“女娃?”他皱眉,“什么时候才能抱上儿子?”
李兰躺在产床上,虚弱地睁开眼,听见这句话,心像被针扎了一下。但她什么也没说。她知道,在这个村里,生儿子才是“传宗接代”,女儿再聪明再乖巧,也只是“别人家的人”。
女儿取名叫赵晓梅,意思是“清晨的第一缕梅花香”。李兰希望她活得清雅坚韧。可赵虎嫌这名字太文气,说不如叫“招娣”“盼弟”来得实在。
李兰坚决不同意。
“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”她说,“我要她堂堂正正地活着。”
赵虎冷笑一声:“等你生出儿子,再说这话也不迟。”
接下来几年,李兰又接连怀孕三次,每一次都拼尽全力保胎、养身,可命运似乎总在跟她作对——三个都是女儿。
第二个叫赵晓兰,第三个叫赵晓菊,第四个叫赵晓莲。
每多一个女儿,赵虎的脸色就阴沉一分。家里的气氛也越来越压抑。饭桌上,他几乎不跟李兰说话,只顾低头扒饭,偶尔抬头看一眼孩子,眼神里满是冷漠。
“你怎么就这么不争气?”有一次,他在醉酒后猛地摔了碗,“我赵家三代单传,到你这儿全断了根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