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三年前,他提出“互联网+市场化行政”的构想时,所有人都说他是疯子。

“把社会问题当成商品交易?”时任国务咨询委员冷笑,“你是想让公务员像外卖骑手一样抢单?”

可他坚持。

他认为,传统治理体系太慢、太封闭、太依赖层级传递。一个问题从基层反映到顶层决策,往往要走几个月甚至几年。而市场反应只需几分钟。如果能把“发现问题—解决问题—获得回报”的链条市场化、透明化、全民参与化,就能激活整个国家的治理神经网络。

于是,“全民问题平台”诞生了。

它像一张覆盖全国十四亿人的巨型神经网。每个人手机上都装有强制部署的APP,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遇到任何问题——井盖缺失、医患纠纷、政策执行偏差、公务员怠工……都可以拍照上传,附带定位与时间戳。系统自动分类、打标签、估算影响范围,并生成“问题价值指数”。

公务员可以认领这些问题,解决后提交证据,由公众投票确认是否达标。每解决一个问题,就获得相应积分,积分转化为奖金、职级晋升资格、社会声誉值,甚至能兑换子女教育资源优先权。

起初,成效惊人。

北京朝阳区一个老旧小区电梯停运两年,居民多次投诉无果。平台上线第三天,一位街道办年轻科员主动接单,三天内协调维修资金到位,恢复运行。他因此获得2.7万积分,相当于半年绩效工资,还上了区级表彰榜。

类似案例迅速蔓延。

人们开始习惯性地拍下身边的问题:垃圾堆积、信号灯故障、窗口服务态度恶劣……公务员也逐渐从“等命令”变为“抢任务”。一些精明的干部甚至组建“问题攻坚小组”,跨区域协作,专挑高价值难题攻关,成了体制内的“网红解决问题专家”。

平台热度飙升。

直到,有人发现了规则之外的漏洞。

陈砚曾设想过无数种崩塌方式:数据泄露、黑客攻击、虚假举报泛滥、公务员刷分作弊……但他从未想过,最致命的威胁,来自系统本身。

这个本应服务于人民的工具,正悄然变成一把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。

而他自己,正是磨刀之人。

此刻,倒计时还剩四分钟。

他必须做出选择。

要么删除终端日志,彻底消失,从此成为通缉名单上的“系统叛逃者”;

要么,逆流而上,闯入平台核心,揭开那层藏在算法背后的黑幕。

他咬牙撕下最后一截衬衫布条,重新包扎伤口。血仍在渗,但他眼神已冷。

他打开一段隐藏脚本,输入密钥——那是他留给自己的后门权限,代号:“启明”。

屏幕闪了一下,出现一行字:

> 【警告】您即将访问“影子问题库”——该区域不在公众可见范围内,包含未公开、被屏蔽、或标记为‘已解决’但实际上仍在发酵的问题。

> 进入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
> 确认继续?[Y/N]

他按下Y。

刹那间,成千上万条被掩埋的数据洪流般涌出。

一条条标注着【压制】【静默处理】【高层介入】【不予展示】的问题浮现在眼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