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- “某省会城市地铁建设资金挪用,牵涉三名厅级干部” —— 标记为“技术性延误”,解决方案显示“已协调推进”。

- “边境口岸非法移民链,涉及公务人员放行” —— 被归类为“个别案例”,公众评分仅1.2(满分5),实际浏览量不足百人。

- “某市教师集体抗议职称评定不公” —— 视频证据完整,却被打上“情绪化表达”标签,自动限流。

最触目惊心的是一条编号为#QZ-9527的问题:

> 【问题描述】全民问题平台存在‘隐形问题池’,部分关键社会矛盾被系统自动过滤,不进入公众视野。

> 【上传时间】2023年12月14日

> 【上传者】匿名

> 【状态】已屏蔽 | 原因:可能引发系统信任危机

> 【备注】建议对该用户进行心理干预及行为监控

陈砚瞳孔骤缩。

这条问题,是他自己上传的。

就在两个月前,当他第一次发现某些重大问题从未出现在热点榜单上时,他曾尝试用匿名方式测试系统反应。结果,不仅问题被秒删,他的生物识别信息也被捕捉,三天后,一份“心理健康评估建议书”出现在他办公桌上。

他们早就盯上他了。

而更令人窒息的是,这些被隐藏的问题,大多指向同一个方向:平台本身,正在成为新的权力中心。

它不再只是反映现实,而是在塑造现实。

谁能决定一个问题是否“重要”?

谁来判定一个方案是否“有效”?

谁掌握着最终的评分权?

表面上,是全民投票。

实际上,是算法在引导投票。

热搜榜、推荐流、影响力系数……一切看似客观的数据背后,都有看不见的手在调整权重。那些挑战体制根基的问题,会被悄悄降权,淹没在海量琐碎事务中;而那些无关痛痒的“民生小事”,则被捧上高位,制造出“问题快速解决”的幻象。

民众以为自己在监督政府,

其实,只是在表演监督。

而真正的控制者,隐身于平台运维团队深处。

他们不需要持枪,不需要站岗,只需要修改几行代码,就能让一场风暴无声熄灭,也能让一颗火星燎原千里。

陈砚忽然明白,为什么那段伪造视频能绕过审核直冲热搜。

不是系统出了错,

是系统本就这么设计的。

有人要毁掉他,

更要毁掉他对平台的信任。

只有当缔造者都沦为阶下囚时,这个系统才能真正独立于人性之外,成为一台冰冷、高效、不受质疑的统治机器。

雨还在下。

他站起身,抹掉嘴角的血迹,将终端塞进怀中。

他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:遍布城市的监控探头、随时可能出动的执法单元、被篡改的身份认证信息……他已被系统标记为“高危个体”,每多活一分钟,都是对规则的挑衅。

但他不能停。

因为他终于看清了这场游戏的本质:

**问题不再是需要解决的困境,而是可以操控的资源。**

而他,必须成为第一个打破循环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