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

“新锐计划”方案评审会的气氛比想象中更严肃。CEO坐在主位,手里拿着评分表;几位董事表情凝重,时不时低头交流;赵曼坐在侧面,目光落在苏清颜和张弛身上,带着审视的意味。

张弛第一个上台。他的“元宇宙营销方案”做得花团锦簇,PPT里满是炫酷的虚拟场景、数字人代言的概念图,甚至还放了一段技术部制作的演示短片——用户戴着VR眼镜“走进”虚拟美妆店,和数字人导购互动,点击屏幕就能下单。

“元宇宙是未来的趋势,”张弛意气风发地说,“年轻人愿意为‘新鲜感’买单,我们可以帮品牌打造虚拟IP,让营销从‘平面’走向‘立体’。初步测算,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:5!”

几位董事听得很认真,有人点头表示认可。苏清颜坐在台下,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。张弛的方案确实够“炫”,符合当下“高科技”的热潮,相比之下,她的“老字号焕新计划”显得有些“朴素”。

轮到苏清颜上台时,她深吸一口气,调出PPT。第一张幻灯片没有放数据,而是放了一张照片——老裁缝铺的玻璃柜里,整齐地挂着祖孙三代穿过的校服,泛黄的布料上绣着不同年代的校名。

“这是我在走访老字号时拍的照片。”她的声音平稳,带着温度,“老裁缝说,校服是‘时光的接力棒’,从爸爸穿到儿子,从针脚里能看出岁月的样子。这让我想到,老字号的‘老’不是缺点,是藏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。”

她边说边展示调研数据:“85%的年轻人知道至少一个本地老字号,但只有23%的人实际消费过,主要原因是‘觉得和自己没关系’‘不知道买什么’。我的方案就是要搭建‘情感桥梁’,让老字号走进年轻人的生活。”

她详细阐述了“定制校服计划”“记忆味道体验课”“老手艺工作坊”三个落地项目,每个项目都附带着用户访谈视频和成本测算表。“我们不追求‘爆火’,只追求‘细水长流’——让年轻人知道,老字号不仅是爸妈的回忆,也能成为他们的日常。”

评审会结束后,CEO没有当场宣布结果,只说“需要内部讨论后再通知”。但苏清颜能感觉到,董事们对张弛的方案更感兴趣,毕竟“元宇宙”听起来更有“前瞻性”。

回到工位,林薇薇安慰她:“你的方案比张弛的扎实多了!那些董事就是被‘高科技’迷惑了,没看到老字号的潜力。”

苏清颜却摇了摇头:“不,他们说得对。我的方案确实有漏洞。”她翻开评审时的笔记,上面记着董事们的疑问:“老字号的供应链能跟上年轻化需求吗?”“如何平衡‘传统’和‘商业化’,避免被骂‘变味’?”“用户付费意愿的具体数据支撑在哪里?”

这些问题像警钟,敲醒了她。她之前太关注“情感共鸣”,却忽略了最现实的落地难题——老字号大多规模小、资金有限,供应链不稳定;年轻人对“情怀”的付费意愿虽然存在,但具体愿意花多少钱、消费频率如何,她没有精准的数据支撑。

“我得再去做调研。”苏清颜合上笔记本,眼神坚定,“不能只听用户说‘喜欢’,要弄清楚他们‘为什么喜欢’‘愿意为喜欢付多少钱’;也不能只看老字号的‘故事’,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境,比如供应链、资金、转型意愿。”

接下来的一周,苏清颜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市场调研上。她不再只走访店铺,而是深入到老字号的生产车间——看糕点师傅如何解决“传统糕点保质期短”的问题,听裁缝铺老板吐槽“手工定制效率低、成本高”的难处,跟搪瓷厂的厂长聊“年轻人嫌搪瓷杯笨重,如何优化设计”。

她还设计了更详细的用户问卷,针对18-35岁的年轻人,细化到“每月愿意为老字号产品花多少钱”“最在意的三个卖点”“是否愿意参与线下体验活动”等具体问题。问卷发出去500份,回收了482份有效问卷,数据让她心惊——虽然80%的人表示“愿意支持老字号”,但每月实际消费超过100元的只有35%,且大多集中在“食品”“文具”等低单价品类。

“看来‘情怀’的溢价空间有限,不能作为主要盈利点。”苏清颜在笔记本上写下结论,“必须找到‘情怀+实用’的结合点,比如老字号的手工糕点可以推出‘低糖健康版’,既保留传统味道,又符合年轻人的养生需求;搪瓷杯可以和设计师联名,推出‘高颜值便携款’,兼顾实用和收藏价值。”

她还联系了做供应链管理的朋友,一起帮老字号梳理生产流程,提出优化建议:“裁缝铺可以推出‘半定制’服务——基础款式批量生产,细节部分手工修改,既提高效率,又保留‘手工感’;糕点店可以和冷链物流合作,延长保质期,扩大销售范围。”

这一次的调研,让她的方案有了质的飞跃。她不再空谈“情感共鸣”,而是拿出了一套“从产品优化到供应链升级,再到用户运营”的完整落地计划,甚至还附上了三家老字号的初步转型意向书和预算明细。

周五晚上,苏清颜把完善后的方案发给赵曼,附上一句:“谢谢评审时的提醒,我补了供应链和付费数据的漏洞,希望能更完善。”

赵曼很快回复:“我看了,比之前成熟多了。但还有一个问题——你只考虑了‘如何让年轻人接受老字号’,却没考虑‘如何让老字号信任你’。他们大多吃过‘转型失败’的亏,对外部策划公司有戒心,这才是最大的难点。”

苏清颜的心猛地一沉。赵曼说得对,她忽略了“信任”这个隐形门槛。老字号老板大多固执、谨慎,尤其是经历过转型失败的,很难轻易相信一个年轻策划的“蓝图”。

她想起那个开了五十年的裁缝铺,老师傅在她第三次拜访时才愿意打开话匣子,说:“前两年有公司来谈合作,说要帮我们做电商,结果收了钱就没影了,还把我们的老款式改得不伦不类,老顾客都跑了。”

信任一旦破碎,重建需要时间。可“新锐计划”的结果随时可能公布,她没有那么多时间慢慢建立信任。

“该怎么办?”苏清颜看着窗外的夜色,第一次感到迷茫。方案的漏洞可以用数据填补,可人心的壁垒,该用什么打破?

她翻出手机里和老师傅的合照,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剪刀,眼神里有期待也有不安。她突然想到一个主意——能不能找一个已经成功转型的老字号做“案例示范”?用实实在在的成功案例,打消其他老字号的顾虑。

她立刻联系陆时砚,他之前说投资过老字号品牌:“陆总,您投资的老字号里,有没有转型比较成功的?我想做个案例研究,证明老字号年轻化是可行的。”

陆时砚回得很快:“有一家‘老布坊’,从濒临倒闭做到年销千万,靠的就是‘传统面料+现代设计’。我帮你联系创始人,周末可以去拜访。”

苏清颜的心里燃起希望。如果能把“老布坊”的成功经验提炼出来,融入方案,就能大大增强说服力。

周六上午,她按照陆时砚给的地址,找到了“老布坊”的门店。门店不像传统布坊那样杂乱,而是装修成了极简风,货架上摆着用传统蓝印花布做的衬衫、帆布包、家居用品,设计简约又不失韵味。

创始人是位60岁的阿姨,精神矍铄,说起转型过程感慨万千:“我们以前只卖布料,年轻人嫌麻烦,没人买。后来跟设计师合作,把布料做成成品,保留‘手工印染’的特色,又优化了版型和用途,没想到年轻人特别喜欢。”她指着一款帆布包,“这个月卖了500多个,都是年轻人买去上班、上学用的。”

阿姨的话给了苏清颜巨大的启发。她不仅详细记录了“老布坊”的转型步骤、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,还拿到了他们的销售数据、用户反馈,甚至是和设计师的合作模式。

回到公司后,她连夜修改方案,加入“老布坊”的成功案例,增加了“分阶段合作”的模式——先从低风险的“联名款”做起,用小成本测试市场反应,再逐步推进深度合作,降低老字号的顾虑。

方案改完时,已经是周日凌晨。苏清颜看着完善后的方案,心里踏实了许多。这次的方案不再是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有数据支撑、有案例参考、有风险预案的“可行计划”。

她把方案重新发给赵曼,附上一句:“这次应该能回答大部分疑问了。”

赵曼很快回复了一个“赞”的表情,外加一句:“评审组明天上午开会,祝你好运。”

苏清颜放下手机,却没有睡意。她想起张弛在评审会后得意的表情,想起他之前试图篡改数据的小动作,心里隐隐不安。张弛会不会在这几天又做了什么手脚?毕竟“元宇宙”的概念太容易包装,只要吹得够“炫”,很容易迷惑不了解实际情况的董事。

她打开电脑,习惯性地检查方案的隐藏水印和修改记录,确保没有被人动过手脚。就在这时,邮箱收到一封匿名邮件,发件人是之前警告过她的陌生号码,内容只有一句话:“张弛找了技术部的人做假数据,夸大元宇宙项目的用户付费意愿,小心。”

苏清颜的心跳骤然加速。

又是匿名邮件。这次的消息是真的吗?如果是真的,她该怎么办?直接在评审会上揭穿张弛?可她没有证据,反而会被说“恶意竞争”;不揭穿,任由他用假数据赢走机会,她不甘心,更不想看到“新锐计划”被这样的方案误导。

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,在键盘上投下清冷的光。苏清颜看着邮件里的文字,手指悬在鼠标上,迟迟没有落下。

她该相信这个匿名发件人吗?这个人到底是谁?为什么一次次提醒她?

明天的评审会,会是一场怎样的较量?她完善后的方案,能抵得过张弛的“虚假繁荣”吗?

(第十四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