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

苏铭率军一路驰骋,到达燕然山时已过中秋,天气渐渐转凉。而且骑兵突袭,所携带辎重不多,也没有预备冬衣。而又苦苦找不到突厥可汗踪迹,这让苏铭焦急万分。

这一天突然刮起一阵狂风,飞沙遮日,白昼如夜,继而又天降大雪。

苏铭十分感叹出师未捷,天不遂人愿。于是便萌生了退兵的想法。

待收拾地图时,他又猛然意识到自己是在燕然山。

遥想当年,东汉车骑将军窦宪,率领汉军大破北匈奴,行军至此,封坛祭天,一如冠军侯霍去病故事。然后命班固勒石记功而返。

燕然勒石与封狼居胥可谓是中国古代军事的两座巅峰,后世名将无不心向往之,将这两个辉煌时刻看作是军人的最高荣誉。

而今他苏铭有幸至此,纵然抓不到突厥可汗,成就不了盖世之功。但致敬一下前辈先贤的神圣功绩,缅怀埋骨异域的烈士忠魂,也算是有所建树,不枉此行了。而自己的感情也能稍稍得道宽慰。

于是苏铭便下令,上山寻找有刻字的石头。没想到过没多久还真的被找到了。

唐朝人虽然也知道文物,喜好收藏。但像这种军功类的还是十分不重视。而底层士兵大多数又不明白其中的意义。所以他们都站在山下面面相觑,对他们统帅的行为不明所以然。

苏铭瞻仰古迹心切,顾不上也没心思向众将士讲解其中的典故。而只一心一意,小心翼翼地抚擦着铭文。

唐代虽然不如现代那般久远,但毕竟也历经了六百多年的雨雪风霜,又长期无人保护,碑文早已经不甚清晰明了。

而且苏铭也不大认得铭文上的古字,于是便命人拿来一张白布将铭文拓了下来,以便日后向国中名士请教。

苏铭看的认真,早激动的忘了严寒风雪天气。直到有人提醒,才下令全军暂缓出发,原地安营扎寨,埋锅造饭。

这时又有一队人马返回,同时还押回来众多俘虏。

只见这群俘虏敝履烂袄,形容枯槁,目光呆滞,士气低落,溃不成样。

原来突厥可汗经过连日的东逃西窜,身边的部众早已亡散殆尽,只剩下二三百亲随藏匿在这山上。

不料机缘巧合之下,被上山寻找石刻的士兵发现,于是便成了俘虏。

苏铭大喜过望,一时激扬,便拉着突厥可汗来到铭文碑前,饶有兴致的给他讲起了碑文背后的故事。

突厥可汗已是古稀之人,再加上长期的奔波躲藏,精神更是萎靡不振。

他被苏铭拉着,颤颤巍巍的走上山台,弓着身子似乎有点撑不住想倒下。这一切苏铭都看在眼里,然而又不放在心上。

这突厥可汗本是太宗时投降大唐的颉利可汗的亲孙子。其本人在突厥各部深有名望,极有号召力。若能将其除掉,那么突厥各部便群龙无首,必定会引发汗位之争,从而相互内耗。如此一来,突厥便再不能与大唐为敌。

但是他已经投降,杀降不祥,而且传出去名声不好,反而会拉仇恨。所以杀不得。

不过无妨,若决意要杀,便会有千万种死法。

苏铭给突厥首领讲了半天,越讲越有精神,直到积雪接近膝盖厚。

突厥可汗身着破衣烂袄,被冻的哆哩哆嗦,面无血色,又累又饿又冷,恐怕支撑不了多久了。

此时大营里早已架好了锅,煮熟的羊肉冒出来诱人的腾腾香气。苏铭命人切了一只羊腿送与突厥可汗。

只见那可汗一把夺过羊腿,也不顾手烫,抓着就大口大口的吞咽,可没吃几口,似乎是被噎住了,也可能是吃撑了。突厥可汗一个没站稳,便从山台上倒了下去。

也不知是被摔死了,还是被噎死了,抑或是被冻死了,总之是死了。

不过临死前好歹吃了一顿大餐,也算是临终的人文关怀吧。这要传出去,周边的蛮夷自然要感恩我大唐的恩德。

苏铭命人收敛好突厥可汗的遗体后,这才向众将士说道:“弟兄们,六百年前,我们的先祖为了天下太平,国泰民安,不惜披肝沥胆,御雪含霜,虽百死而无悔的将胡人赶出中国。他们的功绩都写在了这个石碑上。

碑文上说,英勇无畏大汉王师征伐天下,剿除凶虐,上可以光耀祖宗的威德,下可以稳固后代的生活,虽然此时我们千辛万苦,但可以让后人得到永久的安稳。”

“弟兄们,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四夷宾服,万邦来朝的辉煌。而如今,我们踏足于先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沙场,也将复兴祖先的辉煌。我大唐的万世荣耀将由我们来开创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