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红彤彤的“囍”字还贴满门窗,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昨夜喜宴的烟火气和喧闹声。院子里,帮忙的乡邻们正在拆棚子、搬桌椅,一片忙碌过后的收尾景象。我站在堂屋门口,看着这一切,心里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,又胀又酸。
满满的是欣慰和完成一桩大事的轻松。儿子小峰,终于成家了。看着他昨天穿着笔挺的西装,牵着新娘子小雅的手,在台上那副又紧张又幸福的模样,我和他爸这些年所有的辛苦和付出,仿佛都找到了归宿。酸的是,人这一辈子,像样的热闹也就这么几回,热闹过后,便是冷清,便是孩子们各自奔向他们的小日子,这偌大的老屋,又只剩下我们老两口相依为命。
“妈,账都算好了。”帮忙管账的本家侄子拿着个厚厚的红封过来,脸上带着笑,“刨去所有开销,人情礼金一共还剩这个数。”
他伸出两个手指头,又比了个五。
二十五万。
我心里咯噔一下。虽然早有预料,但这数目还是让我吃了一惊。这些年,我和他爸省吃俭用,办这场婚礼几乎掏空了家底,没想到人情收了这么多。但转念一想,这也正常,我们老两口在这地方生活了几十年,他爸以前在单位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头头,人情往来多,这些年送出去的礼金,零零总总加起来,早就不止这个数了。如今儿子结婚,大家来还情,也是情理之中。
我接过那沉甸甸的红封,心里盘算着:这钱,得好好收着。以后张家的孙子满月,李家的闺女出嫁,王家的老人做寿……这些都是要加倍还回去的。人情债,就是这样,来来往往,循环不息。
正想着,儿媳妇小雅笑着走了过来。她今天换上了一身红色的敬酒服,脸上还带着新娘的娇羞和喜气,看起来很漂亮。
“妈,辛苦您和爸了,为我们忙前忙后的。”她嘴很甜,说着就要来接我手里的红封,“这礼金我帮您拿着吧,一会儿我和小峰整理一下,看看都是谁送的,以后也好心里有数。”
她动作自然,语气轻松,仿佛这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。
我的手下意识地一缩,将那红封攥紧了,脱口而出:“这钱你不能拿走。”
话一出口,我就感觉气氛不对了。
小雅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,伸出的手停顿在半空中,她看着我,眼神里充满了错愕和不解,眉头微微蹙了起来:“妈……您这是什么意思?这是我们结婚收的礼钱,怎么就不能由我们拿着呢?”
我心里也有些着急了。这孩子,怎么这么不懂事呢?看来得跟她说明白。
“小雅啊,这人情往来,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。”我尽量让语气缓和些,但话语内容却毫不退让,“这些来随礼的,大多是我和你爸这些年攒下的人情债。今天人家来还情,明天人家有事,我们得加倍还回去的。这钱,当然得放在我这儿,以后用来还人情。”
小雅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,那点新媳妇的羞涩和喜气消失得无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冒犯和质疑的神情。她收回手,声音也拔高了几分,带着明显的情绪:“妈,您这话说的不对。结婚以后我们就是一个新的家庭了,这礼钱是冲着我们结婚来的,我们也有权利支配。而且以后我们也会有自己的人情往来要处理,同事、朋友结婚生子,难道我们就不随礼了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