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阿春奶奶又从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铁皮盒子,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铜制的胸针,形状是一朵梧桐花。“这是 1985 年厂里发的纪念品,我看到它就想起巷口的梧桐树,想着等回来的时候送给建国。可后来听说他结婚了,我就把胸针收起来了。”

周明远接过胸针,指尖能摸到细微的磨损痕迹,看得出来阿春奶奶经常拿出来摩挲。他想起父亲工具箱里有一个专门放小物件的格子,里面空着一块地方,大小刚好能放下这枚胸针。“奶奶,我父亲的工具箱里,一直留着一个空位,说不定就是等您送他的东西呢。”

阿春奶奶听了,眼眶又红了。她把笔记本和胸针放在柜台上,说:“这些东西,放在我这里也是压箱底,不如放在铺子里,和你父亲的信、那台座钟放在一起,也算是我们那段时光的见证。”

从那以后,钟表铺的柜台上多了一个玻璃展盒,里面放着阿春奶奶的笔记本、梧桐花胸针,还有周建国的信和那台座钟的照片。路过的人看到,总会停下脚步问几句,周明远和阿春奶奶就会把这段故事讲给他们听。

有一天,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走进铺子,看到展盒里的笔记本,突然停下了脚步。“这笔记本…… 我好像见过。” 老人指着笔记本上的厂徽,“我当年也在南方那家纺织厂上班,1985 年厂里发纪念品的时候,我还和李春兰坐在一起呢!”

阿春奶奶听到声音,从里屋走出来,看到老人,愣了一下:“你是…… 老陈?”

“是我啊,阿春!” 老陈激动地走过去,“没想到在这里能见到你!当年你走了之后,我们还找了你好久呢!”

老陈告诉他们,当年阿春在纺织厂很受欢迎,大家都喜欢和她一起上班。1986 年的时候,厂里收到过一封寄给阿春的信,信封上写着 “老周钟表铺转”,可当时阿春已经离开纺织厂,去了另一个城市,信最后也没能送到她手里。

“那封信是不是棕色信封,右上角画着一个小小的钟?” 周明远突然问。他想起父亲的信里,有一封提到 1986 年寄过一封带钟图案的信,说里面装了一张巷口梧桐树的照片。

老陈点头:“对!就是棕色信封,还画着钟!当时我还觉得奇怪,谁会用这样的信封寄信呢。”

阿春奶奶听到这里,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:“原来他当年还寄过信到厂里…… 我一直以为他没再找过我。”

周明远拍了拍阿春奶奶的肩膀,心里也满是感慨。如果当年那封信能送到阿春奶奶手里,如果他们能早一点联系上,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年的遗憾。可现在,虽然错过了几十年,能找回这些回忆,也算是一种圆满。

老陈后来成了钟表铺的常客,每次来都会带一些当年纺织厂的旧照片,给阿春奶奶和周明远讲过去的事。阿春奶奶也渐渐开朗起来,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叹气。

有一次,老陈带来了一张 1984 年纺织厂的合影,照片里的阿春奶奶穿着蓝色的工装,扎着马尾辫,笑得很灿烂。周明远把照片放大,和阿春奶奶抱着座钟的照片一起挂在铺子里的墙上,旁边还加了一行字:“时光会变,笑容不变。”

这天晚上,钟表铺关门前,阿春奶奶看着墙上的照片,突然对周明远说:“明远,我想把那台座钟放在铺子里,让它一直在这里走下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