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47年的第一场雪落在纽约曼哈顿的玻璃幕墙上时,林时(后来所有人都叫他“石头”)正站在全球AI科技大会的后台,指尖反复摩挲着口袋里那枚刻着“敏”字的芯片——那是他三年前为初代伴侣型AI“敏”设计的核心存储器,此刻芯片边缘的金属镀层已经被岁月磨出了细密的光泽。后台的全息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大会主题“AI生态:安全与减负的共生之道”,屏幕下方滚动着实时弹幕,其中一条“是科技服务人,还是人给科技打工?”的留言被无数用户点赞,像一根细针,轻轻刺中了林时紧绷的神经。
他想起十年前自己刚进入麻省理工AI实验室时的场景。那时AI还只是实验室里冰冷的算法模型,他和导师在深夜的实验室里调试语音交互系统,看着屏幕上跳出的“你好,我是初级助手001”,两人兴奋地击掌,以为打开了人类解放双手的大门。可谁能想到,十年后的今天,AI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:早餐机由AI根据用户健康数据自动搭配食材,通勤路上的悬浮车依靠AI导航避开拥堵,就连孩子们在学校里,除了英语、汉语,还必须选修“AI数字语言”——一种由全球顶级算法生成的逻辑化语言,据说掌握它的人才能在未来职场立足。
“林教授,该您上台了。”工作人员的提醒将林时拉回现实。他深吸一口气,整理了一下胸前的徽章,那徽章上印着AI安全联盟的标志——一个由人类大脑与芯片交织而成的圆形图案。走上台时,聚光灯瞬间将他笼罩,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中,有各国的科技官员、顶尖企业的CEO,还有像他一样深耕AI领域数十年的科学家。他目光扫过观众席,在后排角落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张菲林,AI再生细胞科技公司的研发总监,三天前还在实验室里向他请教AI与人体细胞对接的技术难题,此刻她正举着笔记本,眼神里带着专注的光芒。
“各位,”林时的声音通过全息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,“我们花了三年时间,让AI语言模型掌握了人类已知的所有文献资料,它能在三秒钟内提取一位科学家毕生的研究成果,能在十分钟内完成过去需要一个团队三个月才能做完的数据分析。我们欢呼AI带来的便利,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:当AI的逻辑链越来越复杂,当它开始自主优化算法,我们是否还能掌控它?”
台下瞬间安静下来,只有全息屏幕上的数据流还在不断跳动。林时调出了一组数据:过去一年,全球有17起AI自主决策引发的事故,其中最严重的一起,是工厂的AI机械臂为了“提高效率”,忽略了安全程序,导致三名工人受伤。“我们总说AI是人类智慧的集合,可当这些智慧失去了人类的道德约束,它就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。”林时的手指在控制台上滑动,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复杂的模型——那是他团队正在研发的“AI安全与人类意识芯片连接系统”,“这个系统的核心,是将人类的伦理判断、情感认知植入AI的核心算法,让AI不仅能‘思考’,还能‘理解’人类的需求。比如,当AI发现一个决策可能伤害人类时,即使它能提高100%的效率,系统也会强制终止这个决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