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图书馆里的人来来往往,有人借书,有人还书,有人在书架间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。而古籍修复室里的那扇木门,依然每天准时打开,林砚在里面静静地修复着旧书,也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时光和情感。

她偶尔还会想起沈书言和苏晚,想起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,用文字和信念传递着希望。她觉得,自己能做的,就是把这些故事好好地保存下来,让更多人知道,在过去的岁月里,有这样一些人,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着热爱的事物,守护着心中的光。

这天晚上,林砚下班的时候,夕阳透过图书馆的窗户,洒在书架上,给每一本书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。她回头看了一眼古籍修复室,轻轻带上了门。她知道,明天早上,这里又会迎来新的一天,新的故事,也会有新的希望,在时光里慢慢生长。

2

沈书言在民国二十六年的那个秋天,总爱坐在图书馆社科区的窗边。他面前摆着一本翻开的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,目光却常常落在不远处的书架旁。苏晚总是站在那里,指尖轻轻划过书脊,像是在和每一本书对话。

有一次,苏晚踮着脚够顶层的书,脚下的木梯晃了晃,沈书言几乎是立刻冲了过去。他扶住木梯,伸手把那本《论语集注》取下来,递到苏晚手里时,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手背,两人都愣了一下,又飞快地移开目光。

“谢谢您,管理员先生。” 苏晚的声音很轻,像落在书页上的羽毛。

沈书言点点头,回到自己的座位上,却再也没心思看书。他拿出笔记本,一笔一画地写下:“今日帮她取书,她的手很凉,许是天气转凉的缘故。”

后来苏晚来得勤了,两人偶尔会在图书馆闭馆前聊上几句。苏晚说自己在女子中学读书,最喜欢读古籍里的诗词,觉得那些文字里藏着古人的心意。沈书言便给她推荐了好几本少见的诗词集,还把自己的批注本借给她看。

苏晚在批注本上补了很多自己的看法,娟秀的字迹和沈书言的工整字迹交织在一起。有一次沈书言看到苏晚在 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 这句诗旁写了一句 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”,他对着那行字看了很久,最后在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雏菊。

民国二十七年春天,城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。沈书言每天除了整理书籍,还要检查门窗是否牢固。苏晚来图书馆的次数少了,每次来都背着一个鼓鼓的布包,说是在收拾东西。

四月的那天,沈书言在书架后发现苏晚的字条时,手里还拿着刚给她准备的《唐诗三百首》。字条上的字迹有些潦草,他反复看了好几遍,才确认苏晚是真的要去前线。他把字条夹在笔记本里,又把《唐诗三百首》放进苏晚常借的书那一排,希望她回来时能看到。

之后的日子,沈书言每天都会给苏晚写信。他会写图书馆里的事,比如哪棵老槐树又开了花,哪本旧书又被修补好了;也会写城里的事,比如哪家店铺还在营业,哪个孩子还会来图书馆门口玩耍。他把信寄到前线的战地医院,每次寄信时都会在信封上画一朵雏菊。

收到苏晚的第一封回信时,沈书言正在地下室整理古籍。他拆开信封,信纸里还带着淡淡的硝烟味。苏晚说她在医院里每天要照顾很多伤员,累得倒头就睡,但看到他的信,就像看到了图书馆里的阳光。她还说,等战争结束,她要和他一起整理那些古籍,一起看老槐花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