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电流战争” 的胜负似乎已经尘埃落定。爱迪生的通用电气公司不得不放弃直流电,转而采用交流电技术。1896 年,爱迪生辞去了通用电气公司的职务,专注于其他发明研究。而特斯拉则成为了电力行业的传奇人物,他的交流电系统成为了全球电力系统的标准。
但很少有人知道,爱迪生在辞去通用电气公司职务后,并没有完全放弃直流电。他在新泽西州的实验室里秘密进行着高压直流输电的研究,试图找到一种能够解决直流电远距离传输问题的方法。林辰手中的这份实验记录,正是爱迪生当年研究的珍贵资料。
“爱迪生在 1890 年就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直流发电机,能够产生更高的电压,” 林辰仔细阅读着实验记录,向周明院士解释道,“他还尝试用串联的方式连接多个发电机,进一步提高输电电压。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绝缘材料,也无法实现高效的电压变换,所以他的研究最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。”
周明院士点了点头,若有所思地说: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特斯拉在晚年的手稿中会提到直流电的回归。他可能意识到,随着技术的发展,直流电的固有优势终将得到发挥。而我们现在所做的超高压直流输电研究,正是在实现他们当年未完成的梦想。”
就在这时,林辰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。来电显示是 “国家电网总部”,他赶紧按下了接听键。
“林辰同志,‘昆仑’项目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了吗?” 电话那头传来了国家电网董事长的声音,“中央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项目,要求我们务必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关键技术的突破,为明年的工程建设打下基础。”
林辰看了一眼手中的实验记录,又望了望窗外正在建设的换流站雏形,坚定地说:“董事长,请您放心,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,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。”
挂掉电话后,林辰的心中充满了使命感。他知道,自己肩负的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败,更是中国电力事业的未来。而爱迪生和特斯拉的百年之争,将在他的手中迎来新的篇章。
第三章:技术瓶颈与意外发现
“昆仑” 项目的研发进入了关键阶段。林辰和他的团队根据爱迪生的实验记录,对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。他们在换流站中加入了一种新型的绝缘材料,这种材料是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纳米复合材料,能够承受 ±1100kV 的超高电压,解决了爱迪生当年遇到的绝缘难题。
然而,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。在进行系统联调实验时,他们发现直流输电线路的损耗比预期高出了 15%,这意味着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建设,“西电东送” 的成本将大幅增加,不符合经济性要求。
“林工,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来降低线路损耗,但效果都不理想,” 项目组的电气工程师老张无奈地说,“根据特斯拉的交流电理论,线路损耗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,而直流电的电流虽然稳定,但在超高压情况下,导线的电阻和电容效应会产生额外的损耗。”
林辰坐在电脑前,眉头紧锁。他打开了特斯拉的手稿,仔细研究着其中关于交流电传输的理论。特斯拉在 1891 年发表的《高频交流电实验研究》中提到,当交流电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,电流会集中在导线的表面,产生 “集肤效应”,从而降低线路损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