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我们在直流输电线路中加入高频交流分量,会不会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?” 林辰突然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想法。他立刻召集团队成员,召开了紧急会议,提出了 “直流输电线路叠加高频交流信号” 的方案。
这个方案一经提出,就引起了团队内部的激烈争论。反对者认为,在直流线路中加入交流分量会导致系统不稳定,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;支持者则认为,这是一种创新的尝试,有可能解决线路损耗的问题。
周明院士得知这个方案后,亲自来到实验室,与林辰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。“小林,你的想法很有创新性,但也存在很大的风险,” 周明院士语重心长地说,“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技术突破而忽视安全问题。你需要用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来证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。”
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,林辰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仿真实验。他们利用先进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,建立了包含 ±1100kV 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仿真模型,对不同频率、不同幅值的交流信号叠加在直流线路上的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的交流信号参数。实验结果显示,在直流输电线路中叠加频率为 50kHz、幅值为 10kV 的交流信号后,线路损耗降低了 12%,而且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。
“我们成功了!” 当实验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,实验室里爆发出阵阵欢呼。林辰激动地与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他知道,这个突破不仅解决了 “昆仑” 项目的技术瓶颈,还为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。
就在团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,林辰收到了阿尔伯特・韦伯教授的邮件。邮件中说,他最近在整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旧档案时,发现了一份关于 “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融合技术” 的研究报告,报告的作者竟然是特斯拉的学生 —— 克罗地亚物理学家安特・帕奇。
“安特・帕奇在 1926 年就提出了‘交流发电 - 直流输电 - 交流用电’的技术方案,” 韦伯教授在邮件中写道,“他认为,这种方案能够结合直流电和交流电的优势,实现高效、经济的电力传输。只是当时的技术条件还无法实现这个方案,所以它一直被尘封在档案中。”
林辰立刻意识到,这份研究报告对 “昆仑” 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。他赶紧回复邮件,请求韦伯教授将报告的详细内容发送给他。几天后,林辰收到了韦伯教授寄来的报告复印件。
在报告中,安特・帕奇详细阐述了 “交流发电 - 直流输电 - 交流用电” 方案的原理和优势。他指出,在发电端采用交流电,可以利用交流发电机的成熟技术;在输电端采用直流电,可以降低线路损耗,实现远距离传输;在用电端将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,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。这种方案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,还能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。
“这与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‘昆仑’项目方案不谋而合!” 林辰兴奋地对周明院士说,“安特・帕奇在近一百年前就提出了这个想法,而我们现在终于有能力将它变为现实。这充分说明,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