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,您别这样,这么晚了您去哪啊?”陈浩真的急了,拉住母亲的行李箱。
“我有地方去。”张玉梅甩开儿子的手。其实她并无明确去处,但此刻尊严比什么都重要。
最终,在儿子的再三恳求下,张玉梅同意暂时去附近宾馆住一晚,第二天再从长计议。陈浩开车送母亲去宾馆的路上,一再道歉并试图挽回,但张玉梅只是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,一言不发。
办理入住后,陈浩塞给母亲一叠钱,被拒绝了。
“你们不是觉得我白吃白住吗?现在我自己能养活自己。”张玉梅说完,关上了宾馆房间的门。
门一关,强撑的坚强瞬间崩塌。张玉梅瘫坐在床边,泪水无声滑落。六十岁生日,本该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,却落得孤身一人住宾馆的下场。
她想起丈夫临终前的嘱托:“玉梅,以后就靠儿子了,他会好好孝顺你的。”
如今看来,真是莫大的讽刺。
那一夜,张玉梅几乎没合眼。第二天清早,她就开始联系中介看房子。由于预算有限,最终在城北老小区租下了一个单间,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。
搬家那天,陈浩又来了,看到母亲租住的环境,羞愧得无地自容。
“妈,回家吧,晓雯知道错了,她不好意思来,让我来接您。”
张玉梅摇摇头:“那里不是我的家。你回去吧,好好过你的日子。”
“那至少让我给您换个好点的地方,这里太简陋了。”
“不用了,这里挺好。”张玉梅语气平静,“你回去吧。”
陈浩留下了一笔钱,这次张玉梅没有拒绝。不是因为她需要,而是她知道儿子需要这种方式来减轻内心的愧疚。
儿子走后,张玉梅坐在陌生的房间里,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,同时也有一丝解脱。她不必再每天看儿媳脸色,不必再为这个家劳心劳力却得不到感激。
六十岁,她的人生仿佛才刚刚开始。
第三章 新生
搬出来住的第一个月,张玉梅过得并不容易。
习惯了为家人忙碌,突然清闲下来反而让她无所适从。狭小的出租屋虽然整洁,但缺少家的温暖。偶尔夜深人静时,她会想起儿子,心里既思念又失望。
陈浩每周都会打来电话,有时还会上门探望,带些水果和生活用品。张玉梅态度礼貌但疏远,每次都是简单聊几句就借口有事结束对话。儿媳从未露面,甚至连一个道歉的电话都没有,这让她更加心寒。
一天清晨,张玉梅在小区散步时,发现社区中心正在开办老年人兴趣班。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,她报名参加了剪纸班。
让人意外的是,在这门传统手艺上,张玉梅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。她的手指灵巧,构图新颖,不久就成了班上的佼佼者。老师称赞她有着“天生的艺术感”,鼓励她多创作。
“我哪有什么艺术感,就是小时候跟奶奶学过一点。”张玉梅谦虚地说,但心里却泛起久违的成就感。
剪纸班的成功激发了她的信心。接着,她又报名参加了绘画班和书法班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艺术门类她都能很快上手,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与此同时,为了补贴生活费,张玉梅开始接一些手工活。她手工精细,交货准时,很快就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。虽然不多,但足以自给自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