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弃工厂在新区边缘,据说以前是生产机器人的,后来因为资源不足停工了。林小满趁着天亮溜进去,里面的设备都生了锈,墙角结着厚厚的灰尘。他爬上生锈的流水线,刚摸到伺服电机,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“小孩,这是我的地盘!” 一个穿黑色夹克的少年走过来,手里拿着扳手。他比林小满高半个头,脸上有道浅浅的疤痕。林小满攥紧手里的螺丝刀,准备跟他打架,少年却突然笑了:“我叫阿凯,也是来拆零件的。一起?拆下来平分。”
阿凯是外来者,父母在回收厂打工,没有本地户籍,连公共医疗舱都用不了。“我妹妹得了肺炎,需要抗生素,那东西要户籍证明才能买。” 阿凯一边拆电机上的螺丝,一边说,“新区再好,没有户籍就是外人。”
那天他们拆了三个伺服电机,卖了 300 点积分。林小满把钱给母亲时,母亲抱着他哭了。父亲用上了修复液,虽然恢复得慢,但总算能下床了。林小满和阿凯成了朋友,他们经常一起去废弃工厂,阿凯懂电路,林小满会修机械,配合得格外默契。
十五岁时,林小满辍学了。他接替了父亲在维修站的工作,成了最年轻的维修工。社区给了他临时户籍,每月能挣 350 点积分。第一次领工资那天,他买了一管橙色的营养膏,递到父亲手里。父亲打开软管,却把大半都挤给了他:“阿满,你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了。”
维修站的站长是个快六十岁的老头,姓王,据说以前在顶层区的工厂当过工程师。他经常跟林小满说:“这新区的设备都是表面光鲜,底下的线路早就老化了,就像这分配制度,看着能运转,其实早该修了。” 林小满不懂什么叫制度,但他知道,站长每次帮外来者修东西,都不收积分。
有次,阿凯的妹妹病情加重,需要进私人医院。阿凯跪在站长面前求情,站长叹了口气,把自己攒了多年的积分卡递给他:“拿着,这是我退休的积蓄。记住,新区的希望不在机器,在人。”
林小满看着阿凯抱着积分卡跑远,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:“新区吸引外人来,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好,是因为别处更差。但总有一天,我们要让这里真正变好。”
第三章 智能工牌与白衬衫
二十岁的林小满已经是维修站的骨干。他有了正式的本地户籍,胸前挂着智能工牌,上面不仅有他的照片和职务,还有实时更新的资源积分。工牌是蓝色的,外来者的工牌是灰色的,顶层区的则是金色的 —— 颜色不同,能享受的待遇天差地别。
他租了间比铁皮屋好点的公寓,虽然只有十几平米,却有可变形的家具,按下按钮就能把床收起来当沙发。母亲偶尔会来住,每次都感慨:“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,就是人越来越多了。”
确实,这几年涌入云巢新区的外来者越来越多。第三聚居区的铁皮屋越建越密,公共医疗舱前总是排着长队,智能餐机里的营养膏偶尔会断供。社区贴出通知,说要限制外来人口流入,但根本挡不住 —— 城外的尘埃带经常爆发沙尘暴,饿死的人不计其数。
林小满在维修时认识了苏晓。她是外来者,在社区的便利店当收银员,每天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,头发总是梳得整整齐齐。第一次见她,是因为便利店的收银系统坏了。林小满蹲在柜台后修线路,苏晓蹲在旁边递工具,手指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,她像触电一样缩回去,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