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乐十九年,冬。
紫禁城的雪,总比别处来得更早些,也更冷些。铅灰色的天空下,琉璃瓦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,檐角的瑞兽沉默地蹲踞,俯瞰着这座金碧辉煌却又暗藏无数机锋的牢笼。
皇太孙朱瞻基站在文华殿的廊下,手拢在貂裘袖中,目光却穿透飘落的雪沫,落在不远处御花园的梅林边。那里,一抹浅碧色的身影正与几位命妇说着什么,身姿挺拔,即便隔着一段距离,也能感受到那份与众不同的沉静气度。
那是上官云铮,定国公徐景昌的表侄女,已故兵部尚书上官鸿的独女。上官鸿是建文旧臣,靖难之役后虽未被清算,却也郁郁而终,留下这唯一的女儿,由徐景昌照拂,养在京中。
“殿下,天寒,雪又大了,还是回殿内吧。”身边的侍读李时轻声提醒。
朱瞻基“嗯”了一声,视线却未移开。他见过上官云铮几次,多是在宫宴或宗亲的场合。她不像其他勋贵女子那般热衷于争奇斗艳或搬弄是非,总是安静地待在角落,偶尔开口,却往往一语中的,透着与年龄不符的通透和锐利。
今日是太子妃张氏的生辰小宴,邀了些相熟的命妇女眷。上官云铮能来,大约是沾了徐家的光。方才,他无意间听到她与英国公夫人谈论边境军情,言辞间对瓦剌部落的动向了如指掌,甚至对朝廷现行的防御策略提出了几点颇为中肯的看法,连久在军中耳濡目染的英国公夫人都不禁点头称许。
一个女子,竟有如此见识?朱瞻基心中微动。他自幼跟随祖父永乐帝朱棣,耳濡目染的皆是军国大事、权谋制衡。储位之路,从来布满荆棘。祖父虽属意于他,但二叔汉王朱高煦、三叔赵王朱高燧虎视眈眈,朝中派系林立,稍有不慎,便是万劫不复。他需要的,是能助他看清迷雾、辨识人心的眼睛,而非仅仅是温顺贤淑的后宫女子。
“那便是上官尚书的女儿?”朱瞻基状似随意地问。
李时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答道:“正是。上官小姐素有才名,只是性子冷了些,不大合群。”
“冷?”朱瞻基唇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笑,“孤倒觉得,是清醒。”
此时,梅林边的谈笑告一段落,上官云铮似乎察觉到了这边的注视,抬眸望了过来。四目相对,隔着纷飞的雪花,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瞬。
她的眼神很静,像深冬的湖面,不起波澜,却又仿佛能映出人心底的隐秘。没有寻常女子见到他时的羞怯或敬畏,只有一丝淡淡的审视,随即礼貌性地颔首示意,便从容转身,随众人一同离去。
朱瞻基的目光追随着那抹浅碧色的身影,直到消失在回廊尽头。他心中那点微动,渐渐酿成了更深的探究。
“李时,”他收回目光,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,“替孤查一下上官云铮。”
一、暗流初涌
上官云铮回到徐府,卸下厚重的披风,侍女青禾端来一杯热茶:“小姐,今日在宫里,似乎看到皇太孙殿下在看您。”
上官云铮捧着温热的茶盏,指尖微暖,脸上却没什么表情:“皇太孙日理万机,或许只是随意看看风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