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

徒步的地点选在邻市一个尚未完全开发的自然保护区。李飞提前做了功课,买了基础的徒步装备,花了他不少钱,但他告诉自己这是必要的投资。(必须做 #19:寻找性价比高的生活方式(但合理投资必要场合))

集合那天,他看到苏清月和她朋友们开的车——并非夸张的跑车,而是低调但性能极佳的越野车和旅行车——以及他们身上那些看似普通却质感极佳的户外品牌服装,再次清晰地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差距。她的朋友们大多彬彬有礼,带着良好的教养,但寒暄之后,那种若有若无的距离感依然存在。

队伍里有个叫赵珂的年轻人,家里是做矿产的,言行间带着一种不自觉的优越感,对李飞这个突然出现的、穿着崭新却略显笨拙的户外鞋的“陌生人”颇为好奇,几句闲聊间就把李飞的背景摸了个大概。

“哦,搞技术的?厉害厉害。现在IT行业是辛苦,不过赚钱也不少吧?”赵珂的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点评意味。

李飞感到些许不适,但只是笑了笑,没多解释。(必须做 #31:学会独处与思考(消化微妙的社交压力))

苏清月适时地插话,把话题引向了路上的风景和徒步路线,巧妙地化解了尴尬。

山路比想象中难走。刚开始大家还有说有笑,随着坡度加大,队伍渐渐拉长了距离。李飞常年熬夜 coding,体力其实并不算顶尖,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上来了,咬着牙紧紧跟在第一梯队,主要是跟着苏清月的脚步。

意外发生在一段陡峭的下坡路。连日小雨让路面变得湿滑泥泞。赵珂为了彰显体力,冲得比较快,一个不慎,脚下打滑,惊呼一声,整个人失去平衡向下摔去,眼看就要撞向旁边的乱石堆!

所有人都吓呆了。

电光火石间,一道身影猛地窜出!是李飞。他从小在山里长大,对这种湿滑山路有种本能的熟悉。他反应极快,没有直接去拉赵珂(那很可能被一起带倒),而是迅速侧身,用肩膀顶了一下赵珂的后背,改变了他摔倒的方向,同时自己脚下稳稳踩进一个泥坑借力,另一只手猛地抓住了旁边一棵小树的树干。

赵珂被他这一顶,摔倒在地,滚了一身泥,但避开了坚硬的石头,只是有些擦伤和扭伤,并无大碍。

所有人都围了上来。赵珂惊魂未定,脸色煞白,看着一身泥泞、却站得稳稳的李飞,眼神复杂。

“没事吧?”李飞松开树干,喘着气问道。 “没……没事……谢谢……”赵珂的语气第一次带上了真正的客气,甚至有一丝后怕和感激。

苏清月快步走过来,检查了一下赵珂的伤势,然后看向李飞,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赞许:“你没事吧?刚才太危险了!” “没事,小时候爬惯了。”李飞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,笑了笑。

这个小插曲改变了队伍的气氛。李飞不再仅仅是“苏清月带来的那个搞技术的朋友”,他关键时刻的冷静、果断和那份出乎意料的野外生存能力,让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,包括之前有些轻慢的赵珂。

后续的路程,大家很自然地开始和李飞交谈,话题也从浮于表面的寒暄,深入到行业、科技、甚至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。李飞依旧话不多,但每每开口,都能基于逻辑和事实,给出清晰而深刻的见解,尤其是在技术和互联网领域。(必须做 #33:建立自己的原则(用能力和见解赢得尊重))

他发现自己之前学习的那些非技术类知识,看的财经新闻,甚至和苏父讨论历史文献时学到的东西,都在此刻派上了用场。他能听懂他们的讨论,并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观点。

苏清月看着他,眼中笑意渐深。她能看到李飞身上那种迅速学习和适应的能力,正让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,打破那层看不见的壁垒。

夜晚,大家在营地烧烤。赵珂主动给李飞递了串烤肉:“李飞,今天真多谢了。没你那一把,我估计得躺进医院了。你这身手,可以啊!” “碰巧了。”李飞接过烤肉。 “听清月说,你自己创业搞科技公司?做哪方面的?”另一个做投资的朋友感兴趣地问道。

李飞简单介绍了“启星”聚焦的工业物联网预测性维护领域,这次他没有怯场,言辞清晰,充满自信地讲解了其技术原理和市场前景。

“这个方向不错!现在传统制造业升级需求很大!”那位投资朋友点头,“有机会聊聊,我们基金也在看这个赛道。”

赵珂也凑过来:“我家矿上那些破设备,老出毛病,耽误生产!你们那东西能管用不?要是真行,回头我帮你跟矿上设备科的人说说!”

(必须做 #29: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(并抓住潜在机遇))

李飞心中一动,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比融资更宝贵的资源——真实的落地场景和客户。他认真地和赵珂讨论起来。

回程的路上,车里的气氛融洽了很多。李飞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,心情豁然开朗。这次徒步,他仿佛翻越了另一座山。这座山不在自然里,而在他的心里。

他意识到,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你穿什么衣服、开什么车,而在于你本身的能力、品格和在关键时刻能发挥的作用。山野之间,剥去了都市的社会标签,人们更看重的是最本质的东西:勇敢、可靠、智慧。

而这些东西,他李飞都有。

苏清月递给他一瓶水,轻声说:“今天表现很好。” “是你带我来,给了我表现的机会。”李飞看着她,真诚地说。 苏清月微微一笑,没有否认。

车驶回省城繁华的夜色中。李飞知道,城里的世界依然遵循着它的运行规则,但经过山野的淬炼,他内心更加笃定和从容。

他拿出手机,给赵珂和那位投资朋友发了添加好友的申请。

逆袭之路,不仅仅是在商业上攻城略地,也是在心态上不断地破局重生。他开始学会,如何在不同世界里,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。

第十八章 资源杠杆

徒步归来的李飞,身上仿佛还带着山野间的清新与笃定。但他没有沉溺于社交上的小小突破,而是立刻将那份来之不易的“资源”转化为行动。

他首先联系了赵珂。没有客套寒暄,他直接发去了“启星”针对矿业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初步技术方案框架,以及“守护者”项目在医疗设备上的成功案例和数据。

“赵哥,这是根据我们之前聊的,做的一个初步想法。你看看是否符合矿上的需求?如果有机会,我希望可以带技术团队去现场做一次实地调研,免费做一次设备数据采集和初步分析,用事实说话。”(必须做 #39:立即行动 & 必须做 #40:走出舒适区(主动推销,提供价值))

赵珂很快回复了,语气比之前认真了许多:“方案我转发给设备科的王工了。他看了有点兴趣,但你知道,国企流程慢,而且他们对新东西比较谨慎。我先安排个饭局,你们聊聊?”

饭局安排在一家颇有名气的饭店。李飞带上了技术最好的老吴。设备科的王工是个经验丰富但略显保守的老工程师,席间提出了无数尖锐的实际问题,从井下设备的恶劣环境适应性到数据传输的稳定性,再到如何与传统工控系统兼容。

李飞没有夸大其词,而是基于技术原理和已有的项目经验,坦诚地解答,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,承诺回去研究。老吴则在旁边补充了大量技术细节。他们的务实和专业,逐渐打消了王工的部分疑虑。

(必须做 #33:建立自己的原则(诚信专业,不夸大其词))

“这样吧,”王工最后松了口,“我先批个条子,你们下次来,可以选一两台不太关键的设备,做一次数据采集和试点。效果好了,再谈下一步。”

拿到了“入场券”,李飞和老吴激动不已。这意味着“启星”的技术获得了在极端工业环境下验证的机会,一旦成功,其说服力将无与伦比。

同时,李飞也没有忽略那位做投资的朋友——林浩。他约林浩喝了一次咖啡,没有直接融资,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工业物联网赛道的发展趋势、技术难点和投资逻辑。李飞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经过挫折后变得更加清晰的商业思考,给林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(必须做 #29:向比你优秀的人学习(汲取投资视角,完善商业认知))

“你们现在聚焦的方向很聪明,”林浩评价道,“垂直领域切入,有技术壁垒,市场需求真实。保持这个节奏,把矿业的试点做扎实。下一轮融资,记得找我。”

潜在投资人的认可,给了李飞更大的信心和底气。他知道,自己手握的筹码正在逐渐增多。

然而,资源的杠杆效应远不止于此。一天,苏清月忽然找到他,表情有些严肃。

“李飞,有个事,可能有点敏感,但我觉得应该告诉你。” “你说。” “我无意中听到一个消息,‘星瀚智能’……可能近期会有比较大的战略调整。AI模型训练业务会成为绝对核心,其他边缘业务线,包括你们现在做的部分底层支撑技术,可能会被缩减甚至剥离。”(必须做 #30:主动帮助别人(苏清月提供关键信息))

李飞的心猛地一沉!“星瀚智能”是他的基本盘,这份稳定的薪水是他和“启星”最重要的安全垫,也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创业。如果失去这份工作,意味着所有压力将瞬间集中在尚未盈利的“启星”上。

“消息可靠吗?”他声音干涩。 “十有八九。决策层已经在讨论了。”苏清月看着他,“你需要早做打算。”

这是一个巨大的危机,但也可能蕴藏着机会。李飞的大脑飞速运转。如果“星瀚智能”要剥离非核心业务,那他现在负责的这部分技术资产呢?有没有可能……

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。

他立刻找到张主管,旁敲侧击地打探消息。张主管叹了口气,证实了苏清月的说法:“兄弟,估计快了。我也得给自己找后路了。可惜了咱们这套东西,其实打磨得挺不错的。”

李飞心跳加速,他压低声线:“张哥,如果……我是说如果,公司不要这套东西了,我们能不能……把它买下来?或者授权出来?‘启星’可以接着做,甚至反过来为‘星瀚’提供服务?”

张主管愣住了,像看疯子一样看着李飞:“买?你知道这套东西前期投入多大吗?就算公司当废料卖,也不是‘启星’现在能吃得下的!授权?公司怎么可能把技术授权给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?”

“事在人为。”李飞的眼神异常明亮,“张哥,你懂这套东西的价值。与其让它烂在公司库里,不如让它出去创造价值。你帮我牵个线,我想办法去跟上面谈!”

(必须做 #40:走出舒适区(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任务))

李飞知道这很难,近乎异想天开。但他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:如果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“星瀚智能”成熟的技术模块和知识产权,“启星”的技术起点和产品化速度将提升好几个量级!

他动用了一切能用的资源。他请林浩从投资人的角度分析了这个交易的潜在价值,甚至草拟了一份可能的交易结构建议。他请赵珂帮忙,看能否通过他家的人脉,间接给“星瀚智能”的管理层传递一些信息。

最重要的是,他花了几个通宵,准备了一份极其详尽的报告,阐述了将该技术资产剥离给“启星”的双赢局面:对“星瀚”而言,甩掉了非核心资产包袱,获得了现金或股权,未来还能获得一个专业的外部技术支持伙伴;对“启星”而言,则获得了加速发展的引擎。

他把这份报告递给了苏清月,请她“指正”。苏清月看完,沉默了许久,最后说:“我帮你递上去。但别抱太大希望。公司政治,远比技术复杂。”

等待的过程煎熬而漫长。李飞一边紧张地推进矿业的试点项目,一边焦虑地等待着“星瀚”那边的消息。他感觉自己又在走钢丝,一边是即将失去的稳定收入,一边是一个巨大却缥缈的机会。

几天后,苏清月带来了回音:“高层看了报告,很惊讶。他们没想到一个小外包团队(他们还是这么看‘启星’)有这种魄力和眼光。他们同意谈,但条件会非常苛刻。你做好准备。”

李飞握紧了拳头,手心全是汗。

他知道,真正的硬仗,现在才开始。他不仅要和技术打交道,还要和复杂的商业规则、公司政治和人性贪婪博弈。

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有一腔热血的少年了。他有了团队,有了初步的业绩,有了逐渐积累的人脉和资源,更重要的是,他有了一次次失败淬炼出的冷静和韧性。

杠杆已经撬动,无论结果如何,他都必须全力押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