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判桌上的胜利喜悦是短暂的,如同肾上腺素般迅速消退,留下的是冰冷而坚硬的现实:两百万现金。
这笔钱对于个人是一笔巨款,但对于一家需要支付薪资、租金、服务器费用,并要快速整合新技术的初创公司而言,如同杯水车薪。收购“星瀚”技术资产的尾款、整合开发的人力成本、矿业试点的持续投入……每一笔都是迫在眉睫的支出。
李飞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秦昊和苏清月反复强调的“现金流是生命线”的含义。账面上的钱以惊人的速度消失,而新的收入却需要时间。(必须做 #16:学习基础理财知识(深刻理解现金流管理))
焦虑再次扼住了他的喉咙,甚至比之前那次濒临破产时更甚。那时公司小,船小好掉头。现在公司大了(相对而言),背负的也更多了。他不能倒下,否则对不起信任他的团队、投资人,甚至是对他刮目相看的“星瀚”。
他召开了一次核心会议,只有三个人:他自己、老吴,以及通过网络连接的神秘ID。
“情况大家都清楚了。”李飞开门见山,没有掩饰困境,“我们现在是背着黄金在过独木桥。黄金很值钱,但桥随时可能塌。我们必须在一百天内,让‘星链’产生收入,或者拿到新的项目款。”
他制定了极其严苛的“百日求生计划”:
1. 极致聚焦:所有资源向“矿业试点”和“星链”核心功能整合倾斜,砍掉一切非必要功能开发和市场活动。
2. 成本控制:办公室能退则退,团队暂时远程办公。他和老吴薪资停发,只领基本生活费。
3. 全员销售:不仅是李飞,技术团队也要利用一切机会,向认识的人推介“启星”的技术能力,寻找任何可能的项目机会,哪怕金额再小。
4. 寻求过桥:联系林浩,看能否以极其苛刻的条件(更高利率或股权质押)先借一笔过桥贷款,应对最急的支出。
(必须做 #39:立即行动(制定极端生存策略) & 必须做 #40:走出舒适区(技术团队也要背销售指标))
计划执行得痛苦而艰难。退掉办公室那天,李飞看着空荡荡的房间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但他没有时间伤感。
他和老吴再次扎进了矿场。这一次,他们带着整合了“星瀚”成熟模块的新方案,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升。他们住在矿区的简易宿舍里,吃着食堂的大锅饭,整天和矿上的设备、数据打交道。李飞甚至学会了和矿工老师傅抽烟聊天,从他们最朴素的抱怨里挖掘真实的痛点。(必须做 #38:从错误中学习(深入一线,从用户中汲取需求))
赵珂偶尔会来视察,看到他们灰头土脸却眼神发亮的样子,半开玩笑地说:“李飞,你这哪像个CEO,比我们矿工还像矿工。” 李飞抹一把脸上的油灰:“能把设备‘看’好,当矿工也值。”
与此同时,他不断催促和跟进林浩那边的过桥贷款。过程同样不顺利,即便有之前的看好,面对“启星”目前紧绷的现金流,风险委员会提出了极高的质疑。
压力最大的时候,李飞整夜失眠,靠着大量咖啡强撑。他不敢让团队看出他的焦虑,只能独自承受。他甚至动过念头,要不要再找苏清月开口。
但他最终忍住了。他不能总是依靠她。这场生存战,必须靠他自己和团队扛过去。(必须做 #31:学会独处与思考(承受高压,自我消化))
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。那个神秘的ID,除了完成分配的技术任务外,竟然通过自己的网络,给“启星”拉来了一个小单:一个海外小团队的算法优化外包需求,金额不大,只有五万美元,但要求一周内交付。
“钱不多,但够发一个月工资了。账号发我,我让他们付定金。”ID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平淡,却让李飞差点红了眼眶。
(必须做 #32:珍惜真诚的友谊(伙伴在关键时刻的援手))
这笔意外的进账像久旱后的甘霖,暂时缓解了最急迫的薪资压力。紧接着,老吴以前的一个同事,所在公司遇到了一个紧急的数据迁移难题,在老吴的极力推荐下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“启星”。
李飞几乎是咬着牙报了一个极低的价格,条件是预付款百分之七十。对方同意了。
又一笔小小的现金流注入。
这些散碎的项目收入,如同滑滴汇流,勉强维持着“启星”不至于沉没。而李飞和林浩的谈判也终于取得了进展,一笔条件苛刻但解燃眉之急的过桥贷款终于到位。
一百天的期限过去了三分之二。矿业试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!他们的系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