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犹豫了一下,还是翻开了第一页。
“1978 年 9 月 10 日,我第一次站在讲台。穿的是妈妈做的布鞋,紧张得腿都在抖,说了三句‘同学们好’,才把声音稳住。下课的时候,有个学生说‘老师,你别紧张,我们喜欢你’,我差点哭出来。”
“1980 年 5 月 2 日,今天有个学生因为家里穷,想退学去放牛。我去他家家访,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,跟他爸妈说‘孩子读书才有出路’,最后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,帮他交了学费。晚上回来,脚磨起了水泡,但想到孩子能继续上学,就觉得值。”
“1995 年 7 月 1 日,我收到了第一封学生的信。学生说,他考上了师范大学,想回来当老师,就像我一样。我哭了,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,都有了意义。”
小梅一页一页地读,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。她一直以为周老师是天生的好老师,勇敢、开朗,可原来,周老师也有过紧张和自卑。
翻到最后几页,日记里的一段话让她停住了:“2008 年 9 月,来了个叫林小梅的学生,坐在最后一排,总是低着头。我看她读课文的时候,眼睛里有光,就想帮她。她跟我当年很像,都觉得自己不够好,但我知道,她比她想象中更优秀。我告诉她‘你比想象中更勇敢’,其实这句话,也是当年我的老师告诉我的。”
“我曾以为自己不够好,但老师让我看到了自己。现在,我想把这句话,传给更多的人。”
小梅合起日记,靠在书架上,哭出了声。原来,周老师的勇敢,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;原来,她当年收到的鼓励,是周老师藏在心里多年的温暖。
她拿起日记,又看了看那些教案本,突然有了个想法 —— 她要把周老师的故事,讲给孩子们听;她要把周老师的教案,用到教学里。
这时,手机响了,是医院打来的:“林小梅女士,周秀兰老人醒了,说想见你。”
小梅赶紧把日记和教案收好,往医院跑。她要告诉周老师,她知道了她的秘密,也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。
5 家庭的压力
从医院回来,小梅刚进门,就看见丈夫李大山坐在院子里,手里拿着根烟,眉头皱得紧紧的。
“你回来了?” 李大山把烟摁灭在烟灰缸里,声音有点冷。
小梅点点头,去厨房倒水:“大山,你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?”
“我跟工地上请假了,有话跟你说。” 李大山站起来,走进厨房,“我表哥在城里开了家幼儿园,缺个有经验的老师,他说让你去,工资是你现在的三倍,还能给咱们在城里租房子。”
小梅手里的水杯顿了一下:“大山,我不去城里。”
“你说啥?” 李大山的声音提高了,“你在村里当老师,一个月就那点工资,够干啥的?孩子以后要上学,要买房,你这点工资根本不够!”
“可这里的孩子需要我。” 小梅看着他,“周老师教了一辈子书,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乡村教育,我不能在她需要我的时候走。”
“周老师是周老师,你是你!” 李大山急了,“你都三十二岁了,还在村里耗着,有啥前途?你该去城里,别在这里浪费青春!”
“这不是浪费青春!” 小梅也提高了声音,“我教的学生,有的考上了重点中学,有的想回来当老师,这就是我的价值!大山,你能不能理解我一次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