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一页页翻看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日记里记录着永固这些年的经历:从沈阳逃到黑龙江,加入抗日义勇军,参加江桥抗战...字里行间都是对她的思念。
"1933年8月15日,今日负伤,高烧中一直喊书瑶的名字。战友说我哭了,我不承认。"
"1934年清明节,偷偷回了一趟沈阳。铁匠铺没了,槐树也被烧焦了。在树下坐了一夜,希望书瑶能感应到。"
"1935年9月18日,整整四年了。书瑶,你还等着我吗?"
当晚,书瑶写下第一百二十七封寄往未知地址的信:"永固,今日见到二柱子,得知你可能...但我不会放弃等待。昨日医院来了个伤兵,唱起《松花江上》,整个病房的人都哭了。我这才知道,原来思念也可以这样震耳欲聋。"
她小心地将永固的日记本包好,贴在胸口,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他的温度。窗外,北平的月亮又圆又亮,和沈阳的一样明亮。书瑶轻声说:"永固,无论你在哪里,都要看着这轮月亮。我也在看,这样我们的目光就能在月亮上相遇了。"
03 战地情深见月明
1937年7月,卢沟桥的炮声震动了北平。书瑶毅然加入医疗队,奔赴前线。她剪短了长发,将永固的日记本用油布仔细包好,贴身收藏。
战地医院设在徐州郊外的一座破庙里。伤兵源源不断送来,书瑶和同事们日夜不停地工作。她的白衣上总是沾着血污,双手因长时间泡在消毒水里而开裂。
"大夫...求求你...先救他..."一个腹部中弹的年轻士兵虚弱地指着旁边的战友,"他家里...还有老娘..."
书瑶红着眼睛点头,手上的动作又快了几分。她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,但每次听到伤兵们临终前念叨着家乡和亲人,心还是像刀割一样疼。
这天傍晚,书瑶正给一个伤员换药,突然听见个沙哑的声音:"大夫,能给我点水么?"
这声音!虽然嘶哑不堪,但那熟悉的沈阳口音让她浑身一颤。书瑶猛地转身,药盘"哐当"一声掉在地上。那个满脸硝烟、胡子拉碴的男人,不是永固是谁!
"你的荷包,"永固从贴胸口袋掏出那个绣着槐花的荷包,荷包上有个明显的弹孔,"替我挡了颗子弹。"
原来他当年负伤后被老乡所救,伤愈后辗转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。这次是护送一批重要药品路过此地,不料遭遇日军小队,交火中肩部受伤。
战火纷飞中,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