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出结束后,小雨拉着林夏想去后台,但林夏犹豫了。“人家又不认识我们。”
“怕什么!我可是有正当理由的——校报采访!”小雨得意地晃了晃胸前的记者证。
果然,凭借记者证,她们顺利进入了后台。陈默正与乐队成员交流,看到她们走近,他的表情又恢复了那日的冷淡。
“精彩的表现,”小雨抢先开口,“我是校报的记者,能简单采访您几个问题吗?”
陈默微微点头,“五分钟。”
趁着小雨采访,林夏打量着他。近距离看,他的五官更加分明,睫毛长而密,在脸颊投下浅浅的阴影。他似乎察觉到她的注视,突然转向她:“我们见过?”
林夏没想到他会主动问起,“上周二,在西区,下雨那天。”
他眼中闪过一丝 recognition,“那个违反规定的女孩。”
“我不知道有规定,”林夏辩解道,“而且你也没那么守规矩吧?那天你也在西区。”
陈默的嘴角微微上扬,几乎算不上是一个微笑,“我在那里练习。”他指了指手中的乐谱,“地下琴房隔音好,不会打扰别人。”
小雨看看陈默又看看林夏,“你们认识?”
“不算。”两人异口同声。
采访结束后,林夏正要离开,陈默却叫住了她:“你的画板,没事吧?那天下雨。”
林夏惊讶他还记得画板,“没事,我保护得很好。”
“你画什么?”
“风景为主,”她说,然后想起教授的批评,补充道,“不过正在尝试人物。”
陈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然后从包里拿出一张邀请函:“下周音乐系有私人交流会,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些‘人物’素材。”
林夏接过邀请函,惊讶得说不出话来。这算是道歉还是邀请?她抬头时,陈默已经转身离开了。
“哇,冷面天才居然对你特殊对待!”小雨夸张地说,“有情况哦!”
林夏捏着邀请函,心中泛起涟漪。她确实对他产生了好奇,尤其是他在音乐中和音乐外的巨大反差。
次周的交流会上,林夏看到了更多面的陈默。他与同行讨论专业问题时犀利敏锐,面对崇拜者时礼貌疏离,独自一人时又显得若有所思。她坐在角落,悄悄拿出素描本,开始画他。
“捕捉人物不是应该先了解人物吗?”突然,声音从她头顶传来。
林夏慌忙合上素描本,陈默不知何时已经站在她面前。
“我只是...练习。”她感觉脸颊发烫。
“让我看看。”他伸出手。
犹豫片刻,林夏将素描本递过去。陈默一页页翻看,表情莫测。她画了他在指挥时的专注,与别人交谈时的疏离,独自思考时的忧郁。
“你观察很仔细,”他将本子还给她,“但都是表面的我。”
林夏抬头,“那真正的你是什么样的?”
陈默沉默片刻,“音乐里的我才是最真实的。言语会撒谎,音乐不会。”
那天之后,林夏开始频繁出现在有陈默演出的场合。她发现他虽然追求者众多,却总是独来独往,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与世界隔开。而她则越来越被这堵墙后的秘密吸引。
机会在一个午后降临。林夏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,偶然发现了关于陈默的报道。原来他两年前曾是一场重大车祸的唯一幸存者,事故夺去了他最好的朋友兼音乐伙伴的生命。报道说,此后他一度放弃音乐,后来才重返学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