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我多年来的习惯,是我闲暇之余不断的买买买,乐此不疲的装饰自己的丈夫。
文中的他只喝冰美式,不加糖不加奶。
这是大学时我们挑灯夜读的必备“救命稻草”。
字里行间,充满了少女的雀跃、小心翼翼的试探。
以及将那些或许出于礼貌、或许别有企图的回应,无限放大解读成的“惺惺相惜”。
她认为自己是拯救他于无趣婚姻的光,是唯一能读懂他“灵魂孤独”的知己。
我的呼吸变得急促,握着ipad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。
客厅里安静得可怕,只有空调嗡嗡的运作声,衬得我心里的惊涛骇浪愈发震耳欲聋。
这不是虚构的小说。
这太具体了,具体到每一个细节都严丝合缝地对上了我的生活,我的丈夫。
我猛地抬起头,环顾着这个我和陈哲一点一点布置起来的家。
每一件物品都熟悉无比,此刻却仿佛蒙上了一层虚假的阴影。
那篇充斥着一个陌生女孩爱慕心思的短文,像一把冰冷而精准的解剖刀,毫不留情地划开了我婚姻温情的表皮,露出了其下隐藏的、令我浑身血液几乎冻结的真相。
我不是在读一个与我无关的爱情故事。
而作者,是那个我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实习生。
冰冷的触感从指尖蔓延开来,那是理智强行压下翻涌情绪时特有的麻木。
深吸一口气,警察的职业本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占据了上风,逼迫着我必须冷静。
现在不是崩溃的时候,证据,我需要的是证据,而不是眼泪。
我拔下正在充电的手机,屏幕亮起,冷光映着我毫无血色的脸。
一条通知突兀地显示着:外卖预计还有二十分钟送达。
这二十分钟,犹如另一个计时器,成了我窥破丈夫另一面人生的倒计时。
我拿过随手放在茶几上的皮质随身笔记本,翻到崭新的一页。
指尖甚至有些微不可察的颤抖,但我强迫自己将视线聚焦在那篇刺眼的文章上。
我努力平复心情,从那个“雨夜”开始,像一个刑侦员梳理案卷一样,逐字解剖这份来自“第三者”的供词。
二、逐句分析
作者,不,那个叫苏蕊的女孩,用沾沾自喜的笔调回忆着。
她说,初入律所便遭遇一个棘手的大案,高强度的工作让她疲惫,却也让她得以窥见她的“师傅”在法庭之外,于工作中展现出的所谓“惊人魅力”。
然后,她重点描绘了那个关键的雨夜。
作为实习生,她本可准时下班。
她却以“没带雨伞”为由,谢绝了同事的好心,谎称“晚点家里有人来接”。
而真实的目的,在她笔下昭然若揭。
她处心积虑的想要留下来,陪“师傅”加班。
她的目光自始至终只追逐着一个人的身影。
时间越晚,办公区越空,她的内心却越是“雀跃”。
她精心布置了“舞台”,故意在会议室留下一盏孤灯,在敏锐地捕捉到陈哲准备离开的动静,立刻伏案假寐。
她知道,我的丈夫离开前必定会留意到这盏明亮的灯,会推开会议室虚掩着的门。
她知道那盏孤灯会将她精准地送入他的视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