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甚至清晰地计算并炫耀着这场“巧合”中所有能激发“怜惜”的元素:
凌晨、冷雨、无助的年轻女学生、睡眼朦胧的疲惫姿态……
我强行跳过那些令人作呕的、充满自我感动和算计的内心描写,忽略她计谋得逞后那几乎要溢出文字的得意。
我的目光只锁定在客观要素上:时间、地点、行为。
我拿起手机,指尖冰冷地划过屏幕,点开与陈哲的微信聊天记录。
试图寻找能与之交叉印证的时间锚点。
虽然我们两人工作都忙,加班是常态,但彻夜忙碌至凌晨的情形并不算多。
我机械地向上滑动屏幕,密密麻麻的工作对接和生活琐事快速掠过。
就在这翻找的过程中,一股迟来的悲凉猛然攫住了我。
我忽然意识到,我和陈哲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说过话了。
这些聊天记录,冰冷、简洁、高效,像工作日志多过像夫妻交流。
然而,即便是这样,在那段特别忙的时间里,我发送的消息,他似乎依旧是句句有回应。
我收回目光,拿起笔,在那崭新的一页笔记本上,用力地写下:
「2024年5月11日,凌晨,加班。因关灯发现滞留会议的苏蕊,后驾车送其回家。」
我的目光从那个冰冷的雨夜移开,落在下一段更为刺眼的段落上。
文章的时间线跳转了,她开始回味在律所楼下那家高级日料店的“甜蜜独处”。
根据她那跳跃却充满细节的叙述,这发生在雨夜加班后的几天。
她以一种近乎天真的炫耀笔调写道,她坚信“每个月的14号都是情人节”,是专属浪漫的日子。
于是,在那个月的14号,她向她的“师傅”发出了共进午餐的邀请。
她毫不掩饰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“撒娇卖萌”,软磨硬泡,将一次普通的同事用餐渲染成一场至关重要的仪式。
她笔下的陈哲,起初是犹豫的,甚至明确地拒绝了午餐。
看到这里,我那颗不断下沉的心竟可悲地泛起一丝微弱的涟漪。
原来在那时,他尚且保留着一丝分寸,知道要划下最初的界限。
但这丝涟漪瞬间便被接下来的文字击得粉碎。
她接着写,午餐邀约被拒后,她并未放弃。
退而求其次地提议:
“那师傅,一起吃晚饭吧?今天应该也是要加班的,你总得让我谢谢你的。”
而这一次,他同意了。
文章里清晰地记录了他的回应,那句像刀子一样扎进我心里的话:
“今晚不加班,但是,晚饭可以,我太太加班。”
这可笑的分寸感,仅仅维持了不到一次邀约的时间。
他拒绝了午餐,却应允了晚餐。
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?
是因为午餐时间过于公开,而夜晚更适合隐藏?
还是因为“妻子加班”这个条件,为他解除了心理上的某种警报,给了他一个看似合理的、可以放纵一下的借口?
我的大脑不受控制地开始回溯,又拿起手机不断翻找着记录。
我拼命回忆那个所谓的“情人节”,那个我加班的晚上。
是的,我确实在加班,为了整理一份棘手的卷宗。
我甚至记得那天快下班时,我抽空告诉他我今晚会晚归,让他自己解决晚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