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生理学上,这叫应激反应。”
过了半天,他得出结论,“低温和碳酸同时刺激口腔黏膜,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,产生一种轻微的‘危险’信号,从而激发了你的注意力。
心跳加速是正常的。”
我看着他一本正经地分析我的少女心事,又好气又好笑。
跟这个人聊天,你永远别想得到什么浪漫的回应。
但他又会让你觉得,他说的每个字,都是他能给出的、最真诚的答案。
我们的“学习小组”很奇怪。
他给我讲宇宙大爆炸,讲相对论,讲那些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东西。
他讲课的样子很迷人,和平时那种冷冰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。
他的眼睛里有光,好像整个宇宙都在他脑子里。
作为交换,我得负责“给他补习文科常识”。
我带他去看学校小剧场的话剧。
那是个讲爱情的先锋话剧,剧情很晦涩。
我看得稀里糊涂,偷偷看他,发现他居然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笔记。
散场后,我问他:“你看懂了吗?”
他说:“看懂了百分之七十。
这个剧本的叙事结构,采用了非线性时间模型,通过几个关键的情感节点进行闪回和预叙,来构建人物的心理动机。
但是,女主角在第三幕做出分手的决定,缺乏足够的前置条件支撑,从逻辑上讲,不够严谨。”
我目瞪口呆。
我只看到了男女主角爱得要死要活,他却看到了叙事结构和逻辑链条。
我又拉他去听诗歌分享会。
一个中文系很有名的学长在台上读他写的诗。我听得热泪盈眶,感觉每个字都充满了美感。
我又问江屿:“你觉得怎么样?”
他皱着眉,说:“我不理解。他用了大量的形容词,但这些形容词对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很低。
比如他说‘月光像破碎的丝绸’,但月光的物理形态和丝绸完全没有关联,这种比喻只会造成信息熵的增加,对于理解‘月光’这个本体,没有任何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