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会了被拒后体面收尾,能少很多尴尬,但要是能提前判断出对方“想不想聊”,就能更省劲儿——不用等说完话才发现对方没兴趣,也不用纠结“该不该开口”。其实对方愿不愿意跟你聊,不用猜,从他回应你的几个小细节里,就能看出来,比如眼神往哪儿看、回答有多长、会不会主动问你问题,这些细节就像“信号灯”,亮绿灯就接着聊,亮红灯就及时收,比瞎琢磨要靠谱得多。
先跟你说个我同事阿凯的事儿,他之前总说“不知道人家想不想聊,开口怕招人烦”,后来学会看回应细节,搭话成功率高了不少。有次他在咖啡馆,看到一个女生在看旅行杂志,封面是冰岛,他刚好也去过冰岛,就想搭话。他没直接走过去,先站在旁边点了杯咖啡,余光观察女生的状态——女生一边翻杂志,一边用手指轻轻划着冰岛的照片,嘴角还带着点笑,看起来挺放松。
阿凯这才走过去,笑着说:“我之前去冰岛的时候,也在这地方拍过照,就是风太大了,头发吹得跟疯子似的,照片里全是表情包。”女生抬头看了他一眼,眼睛亮了一下,说:“真的吗?我一直想去冰岛,就怕那边太冷了!你去的时候是几月份啊?会不会经常下雪?”你看,女生不仅回答了,还主动问了两个问题,这就是明显的“愿意聊”的信号,阿凯顺着说“我是三月份去的,虽然冷,但能看到极光,值了”,俩人就这么聊开了,最后还加了微信,分享旅行攻略。
但阿凯之前也踩过坑,有次在书店,他看到一个男生在看科幻小说,就走过去说“这本我也看过,里面的人工智能设定挺有意思的”,结果男生头都没抬,只“嗯”了一声,继续翻书。阿凯当时没注意,还接着说“你觉得最后那个反转怎么样?我当时没猜到”,男生还是只“哦”了一声,没多说一个字。阿凯这才反应过来,赶紧说“那你慢慢看,我不打扰了”,转身走了。后来他跟我说,要是当时早点注意到男生“只嗯不说话”的细节,就不会多问那一句,也不会觉得尴尬了。
你看,同样是搭话,一个愿意聊,一个不想聊,从回应细节里就能看出差别。具体该看哪些细节?主要看三个方面,每个方面都有“愿意聊”和“不想聊”的对照,你照着看,下次就能快速判断。
第一个细节:看眼神——愿意聊的人,眼神会“聚焦你”,不想聊的人,眼神会“躲开你”。
要是你搭话之后,对方看着你的眼睛,或者看着你说话时提到的东西(比如你说的冰岛照片、科幻小说),眼神停留的时间超过两秒,偶尔还会跟你对视一下,这就是“愿意聊”的信号。比如你说“这支笔想换个位置”,对方看着你的眼睛笑,说“它还挺调皮”,说明他愿意跟你互动;但要是你说话时,对方眼神一直盯着自己的东西(比如手机、书),或者往别处看,比如看窗外、看收银台,就算偶尔看你一眼,也很快移开,这就是“不想聊”的信号,比如你说“我也去过冰岛”,对方眼神盯着杂志,没看你,只“嗯”了一声,就说明他没兴趣接话。
为啥眼神这么重要?因为人对感兴趣的话题或人,会不自觉地把眼神聚焦过去;对不感兴趣的,会想通过“看别处”来减少互动。就像你跟朋友聊你喜欢的电影,你会看着朋友的眼睛说;但要是有人跟你聊你不感兴趣的股票,你可能会时不时看手机,想赶紧结束对话。
第二个细节:看回答长度——愿意聊的人,回答会“有内容”,不想聊的人,回答会“很简短”。
要是对方回答你的时候,不止说一两个字,还会加一点自己的感受、经历,或者补充信息,这就是“愿意聊”。比如你说“这家奶茶吸管总戳歪”,对方说“是啊,我上次戳了半天没戳进去,最后吸管都弯了,还洒了点在衣服上”,这话里有具体的经历,说明他愿意跟你分享;但要是对方只说“是”“对”“嗯”“哦”,没有任何补充,就算你接着问,他还是只说短话,这就是“不想聊”。比如你说“我觉得这本科幻小说设定有意思”,对方只“嗯”一声,你问“你喜欢科幻吗”,他只“哦”一声,就别再接着聊了。
回答长度能看出对方的“投入度”——愿意聊的人,会觉得“这个话题能说两句”,所以会主动补充内容;不想聊的人,觉得“没什么好说的”,所以只会敷衍回答,不想多费口舌。就像你问朋友“周末去哪玩了”,朋友要是说“去爬山了,山顶风景特别好,还拍了好多照片”,说明他愿意跟你聊周末;要是朋友只说“没去哪”,就说明他不想聊这个话题。
第三个细节:看会不会“主动提问”——愿意聊的人,会“问你问题”,不想聊的人,只会“被动回答”。
这是最明显的一个信号,要是对方在回答之后,主动问你一个相关的问题,比如你说“我去冰岛风很大”,对方问“你去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吗”;你说“这支笔想换位置”,对方问“你也在这儿找书吗”,说明他不仅愿意听你说,还想知道你的情况,这是“非常愿意聊”的信号,可以放心接着聊。但要是对方从来不会主动问你,不管你说什么,他都只是回答,不反问,甚至你问他问题,他也只简单回答,不回问你,这就是“不想聊”的信号。比如你说“我上次看这本小说没猜到反转”,对方说“我猜到了”,没问你“你觉得哪里没猜到”;你说“我喜欢喝这家奶茶的三分糖”,对方说“我喜欢全糖”,没问你“你常来这家吗”,就说明他没兴趣了解你,也不想深入聊。
主动提问是“想延续对话”的表现——人只有对感兴趣的人或话题,才会想知道更多,才会主动提问;要是不感兴趣,只会想着“怎么结束对话”,不会主动找问题问你。就像你跟陌生人聊“你喜欢养猫吗”,对方说“喜欢,我家有只橘猫”,没问你“你喜欢猫吗”,说明他只是回答你的问题,不想聊更多;但要是对方问“你也喜欢猫吗”,就说明他想知道你的情况,愿意接着聊。
把这三个细节结合起来看,就能准确判断对方愿不愿意聊了。比如你搭话之后,对方眼神看着你,回答有内容,还主动问你问题,这就是“绿灯”,可以接着聊;要是对方眼神躲开你,回答只有一两个字,还不主动提问,这就是“红灯”,赶紧体面收尾,别再纠结;要是对方眼神偶尔看你,回答有一两句,但不主动提问,这就是“黄灯”,可以再说一句相关的,比如你说“我喜欢冰岛的极光”,对方说“我也想看极光”,你可以再说“我有个朋友下个月要去,正问我攻略呢”,要是对方还是不接,就及时收。
之前阿凯在书店遇到的那个男生,就是典型的“红灯”——眼神不抬,回答只有“嗯”“哦”,不主动提问,所以阿凯及时收尾,没觉得尴尬;而在咖啡馆遇到的女生,是“绿灯”——眼神亮,回答有内容,还主动提问,所以能聊得很开心。
学会看这些细节,不仅能减少被拒的概率,还能让你更有底气——不用再怕“开口招人烦”,因为你能从对方的回应里,知道他愿不愿意聊,也能及时调整,该聊就聊,该收就收。
后面会聊到“怎么顺着对方的兴趣聊下去”,比如对方主动问你“冰岛的极光好看吗”,你该怎么说才能让话题延续,而不是只说“好看”就没下文了。但在学怎么延续话题之前,得先学会判断对方愿不愿意聊,不然就算知道怎么延续,对方没兴趣,也聊不下去。
你可以试着回想一下,之前跟人搭话的时候,对方有没有过“主动问你问题”或者“回答很简短”的情况?当时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?现在再想想,要是当时早点注意到,是不是就能更从容地决定“接着聊还是收尾”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