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队员们给它取名叫“曼尼”,源于一部著名的动画电影。

在绝对无菌的零下五十度实验室内,赵屿和生物学家李雯博士,穿着厚重的正压防护服,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这个来自过去的“馈赠”。

“组织活性非常高,”李雯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,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叹,“赵队,你看它的皮肤,几乎没有腐败迹象。这简直是……一个奇迹。”

赵屿没有说话,他只是伸出戴着厚重手套的手,轻轻抚摸了一下冰冷的冰层,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四万年的对话。

那一刻,一种难以言喻的、混杂着喜悦和一丝莫名的不安的情绪,悄然爬上他的心头。

他想起了五年前,在昆仑山的冰川上,也是这样一场伟大的发现。那一次,他也是这样意气风发。但也就是那一次,因为他一个过于激进的判断,导致队伍里最年轻的成员林峰,失足坠入了深不见底的冰隙。

林峰的脸,他临死前那混杂着惊愕、不解和一丝怨怼的眼神,至今仍会闯入赵屿的梦境,将他拖入负罪感的冰海。

“赵队?”李雯的声音将他从回忆中拉了回来。

“没事,”赵屿收回手,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冷静,“开始进行样本采集吧。记住,严格遵守S-4级生物安全规程。我们不知道,和它一同被冰封的,还有些什么东西。”

这句话,在当时听来,只是一句例行的、严谨的科学警告。

没有人会想到,它竟成了一句……致命的预言。

2 白色荒原的低语

“曼尼”的到来,为枯燥而压抑的极地科考生活,注入了一剂强效的兴奋剂。

每一个人都为这个伟大的发现而感到振奋。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,所有人都期待着能从这头小猛犸象身上,挖出震惊世界的秘密。

然而,就在“曼尼”被迎回科考站的第三个夜晚,第一件怪事发生了。

负责设备维护的工程师老王,半夜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惊醒。那声音,像是某个巨型齿轮在缺少润滑的情况下强行转动,听得人牙酸。

老王是站里资格最老的工程师,对任何机械异响都极为敏感。他立刻穿上衣服,拿着手电筒巡查了整个站点的动力室和通风系统,结果却一无所获。所有的设备都运转正常,安静得像一只只沉睡的钢铁巨兽。

“可能是极地风造成的共振吧。”老王这样对自己说,但那种声音,却清晰得仿佛就在他耳边响起。

第二天,他把这件事当成笑话在餐厅里讲了。大家都笑了,没人当真。在极地,因为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和感官剥夺,出现一些轻微的幻听幻视,是再正常不过的“极地综合症”。

赵屿也没有在意。他正忙着和李雯分析第一批采集到的猛犸象组织样本,初步的DNA测序结果,让他们兴奋得忘记了时间。

但“低语”,并没有就此停止。

几天后,年轻的地质学家陈东在深夜去资料室查阅图纸时,眼角的余光,瞥见一个巨大的、漆黑的影子,从走廊的尽头一闪而过。

“谁?!”陈东吓了一跳,追了过去。

走廊里空空荡荡,只有感应式的照明灯,随着他的脚步,一盏接一盏地亮起,又在他身后一盏接一盏地熄灭,将他和他自己的影子,拖得忽长忽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