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杨婷婷手里的木耙掉在地上,跑过来抓着他的胳膊不停晃:“真的?太好了!我就知道你能行!”

奶奶端着水出来,见两人高兴得蹦蹦跳跳,笑着擦了擦汗:“我们磊娃出息了,以后肯定能当大歌星。”

一周后,爷爷的老式收音机里传来熟悉的旋律:“我爱你,爱着你,就像老鼠爱大米……”全村人都围在爷爷家院子里,听着这来自蓉城的歌声,看向杜磊的眼神满是惊讶。“磊娃写的?这歌比城里唱的还好听!”邻居张婶忍不住赞叹。

杜磊笑着挠头,心里却已开始盘算:下一步,要拿到版权费,买台电脑,进军网络文学。

第三章 蓉城的第一桶金与电脑梦

《老鼠爱大米》在蓉城电台播出后,反响远超预期。短短一周,电台的点播电话就被打爆了,很多听众都在问这首歌的原唱是谁,哪里能买到磁带。李娟很快又传来消息,说有家叫“蓉城音像”的唱片公司联系了电台,想买下这首歌的版权。

“对方愿意出五千块买版权,还想和你见个面,看看有没有其他作品。”李娟在电话里说,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,“小磊,你可真厉害,十岁就能写这么火的歌!”

五千块!在2004年的青龙村,这绝对是一笔巨款。爷爷奶奶却犯了愁:“蓉城那么远,你才十岁,咋去啊?要是遇到骗子咋办?”

“我陪杜磊去!”杨婷婷举起手,“我表姐在蓉城,能照应我们,而且我爸妈也同意了。”

最终,还是爷爷杜老栓决定陪杜磊去蓉城。坐上去蓉城的班车,杜磊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农田和村庄,他的心情既紧张又期待。前世他第一次来蓉城是18岁打工,那时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站在火车站广场上,茫然自卑又紧张。而现在,他带着二十二年的记忆,胸有成竹。

蓉城音像的办公地点在一栋老旧的写字楼里,规模不大,只有十几个员工。老板姓张,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见到杜磊时明显愣了一下:“没想到写歌的是个小朋友啊,我还以为是个资深音乐人呢。”

“张总您好,我是杜磊。”杜磊主动伸出手,语气沉稳,丝毫不像个十岁的孩子。

张总更惊讶了,连忙请他们坐下,又让助理倒了茶。李娟也赶了过来,帮着介绍情况:“张总,这就是杜磊,歌都是他自己写的,还有好几首呢。”

谈版权的时候,杜磊没让爷爷插话,自己主导了谈判。他知道《老鼠爱大米》的潜力,绝对不止五千块。

“张总,五千块买版权可以,但我有个条件。”杜磊看着张总,眼神坚定,“这首歌后续产生的收益,包括磁带销量、彩铃收入,我要分一成。”

张总愣住了,连李娟都悄悄拉了拉杜磊的衣角,示意他别太贪心。五千块对于一个山村孩子来说,已经是天文数字了。

“小朋友,你知道分成意味着什么吗?”张总耐着性子解释,“万一这首歌没火,你可能连五千块都拿不到。要是火了,我们公司要承担制作、发行的成本,一成太多了。”

“我相信它会火。”杜磊语气肯定,“而且我还有两首歌,质量和《老鼠爱大米》一样,要是您同意分成,这两首歌的版权也可以卖给您,还是五千块一首,后续收益各分一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