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长老还是不信,嘲讽道:“你又没看到太阳,凭什么确定?要是错了,你拿什么赔大家?”
羲和看着二长老,坚定地说:“我以母亲的名义发誓,要是错了,我自愿离开部落,再也不回来。”
三天后,清晨的第一缕阳光,果然从东南方的第二根观测柱升起,和羲和预测的一模一样。族人们欢呼起来,二长老的脸也红了,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。大长老走到羲和身边,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好孩子,你没让我们失望。”
羲和看着升起的太阳,心里暗暗发誓,她一定要做出更准确的历法,让东夷的族人再也不用受天灾的苦。
第三章 跨族危机:来自华夏的质疑
羲和的名气越来越大,不仅东夷的各个部落都知道她的名字,连西边的华夏部落也听说了她的事迹。
这年冬天,华夏部落的首领尧,派了使者来东夷,邀请羲和去华夏,帮他们制定历法。华夏部落和东夷部落一直没什么往来,偶尔还会因为领地的问题发生冲突,族人们都劝羲和不要去:“华夏人肯定没安好心,你要是去了,说不定就回不来了。”
大长老也担心:“华夏和我们东夷不一样,他们的文化、习俗都和我们不同,你去了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。”
羲和却觉得,这是一个机会。她听说华夏部落经常因为不知道节气,导致粮食减产,很多人都吃不饱饭。如果她能帮华夏制定历法,不仅能让华夏的族人过上好日子,还能化解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,让大家和平相处。
“我要去,” 羲和坚定地说,“为了东夷,也为了华夏的族人。”
阿木听说羲和要去华夏,非要跟着一起去:“羲和,我跟你一起去,我可以帮你记录数据,还能保护你。”
羲和拗不过阿木,只好答应了。就这样,羲和带着阿木,跟着华夏的使者,踏上了去华夏的路。
华夏的都城在陶寺,比东夷的部落大得多,也繁华得多。尧首领亲自在城门口迎接羲和,态度很热情:“羲和祭司,早就听说你的大名,这次请你来,是想请你帮我们制定历法,让我们的族人也能按时播种,有饭吃。”
羲和点点头:“尧首领放心,我会尽力的。”
可没想到,华夏的大臣们却不欢迎羲和。尤其是负责天文的大臣皋陶,更是对羲和充满了敌意:“一个东夷的女祭司,怎么可能懂我们华夏的天文?我看她就是来骗吃骗喝的,说不定还想偷我们的技术。”
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:“是啊,我们华夏有自己的天文传统,不需要一个东夷人来指手画脚。”
羲和没有生气,她知道,要想让华夏人相信她,只能用实力说话。她对尧首领说:“尧首领,我请求在陶寺建一个观测台,给我三个月的时间,我会用数据证明我的能力。”
尧首领答应了羲和的请求,派人在陶寺的东边建了一个观测台。羲和和阿木每天都在观测台上忙碌,记录太阳、月亮和星星的轨迹。华夏的大臣们经常来围观,有的冷嘲热讽,有的则好奇地看着羲和的操作。
有一天,皋陶带着几个大臣来观测台,看到羲和在用测影杆记录影子,忍不住嘲讽道:“就凭这根破木杆,也想制定历法?我们华夏的天文仪器比这好多了,只是没找到规律而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