羲和没有骄傲,她知道,要想准确预测节气,光靠观测柱和肉眼是不够的。她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:“朱儿,要想真正掌握太阳的规律,就得找到一种能记录太阳轨迹的方法,不然总有一天,我们还是会出错。”
于是,羲和开始尝试制作一种新的观测工具。她砍来坚硬的桃木,做成一根一米长的木杆,又在木杆下面挖了一个土坑,里面铺上细沙,每天中午的时候,就把木杆立在沙坑里,记录影子的长度和方向。
“羲和,你这是在做什么?” 部落里的少年阿木好奇地问,他是部落里最聪明的孩子,经常跟着羲和一起观测太阳。
“我在做‘测影杆’,” 羲和一边在沙坑里画刻度,一边说,“通过影子的变化,我们就能更准确地知道太阳的位置,预测节气也会更准。”
阿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蹲在旁边帮忙记录。就这样,一天天过去,羲和的测影杆记录了很多数据,她发现,影子最长的那天是冬至,最短的那天是夏至,而影子长度中等、方向正南北的那天,就是春分和秋分。
就在羲和以为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,意外发生了。
这年秋天,连续半个月都是阴天,看不见太阳,羲和的测影杆没办法记录数据。更糟糕的是,她之前记录太阳轨迹的陶片,竟然少了一半 —— 那是她三个月的心血,也是预测来年节气的关键。
“是谁偷了我的陶片?” 羲和在观测点急得团团转,阿木也帮着到处找,可怎么都找不到。
就在这时,部落里的二长老带着几个族人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那丢失的陶片:“羲和,你这些陶片上画的是什么?乱七八糟的,根本不是太阳的轨迹,你是不是在糊弄大家?”
羲和一看,那些陶片上的痕迹都被破坏了,原本清晰的太阳方位标记,现在变成了一堆乱划的线条。她瞬间明白,这是二长老故意的 —— 二长老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她当太阳祭司,这次肯定是趁她不注意,偷了陶片,还破坏了上面的数据。
“二长老,你为什么要这么做?” 羲和的声音带着愤怒,“这些数据关系到部落来年的收成,你这样做,会害了大家的!”
二长老冷笑一声:“害大家的是你!你连太阳都观测不到,还当什么祭司?我看你就是跟你母亲一样,根本没资格掌管太阳祭祀!”
族人们围了过来,议论纷纷。有的支持羲和,觉得二长老太过分;有的则怀疑羲和,觉得她可能真的没能力。大长老也来了,看着被破坏的陶片,脸色很难看:“羲和,还有半个月就是秋分了,你要是不能准确预测秋分的日子,就只能辞去祭司之位。”
羲和知道,这是她最后的机会。她深吸一口气,看着族人们:“我会找到办法的,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羲和没日没夜地在观测点忙碌。她想起母亲说过,月亮的变化和太阳的轨迹有关,于是开始观测月亮,记录月相的变化。阿木也一直陪着她,帮她整理数据,两个人经常忙到深夜。
终于,在秋分前三天,羲和通过月相的变化,算出了秋分的日子。她带着阿木,在祭祀台上向族人们宣布:“三天后的清晨,太阳会从东南方的第二根观测柱升起,那天就是秋分,大家可以准备播种冬麦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