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白首同心话流年
京城的隆冬裹着呼啸的北风而来,谢府暖阁内却暖意融融。鎏金炭盆烧得正旺,苏晚宁斜倚在湘妃竹榻上,膝头摊开一本泛黄的游记,那是她与谢承渊这些年游历四方时所写的手记。墨迹在岁月中晕染,字里行间皆是二人相伴的足迹。
"在看什么?"谢承渊推门而入,玄色大氅上落满晶莹的雪粒。他伸手接过丫鬟递来的手炉,快步走到榻前,将温热的铜炉塞进苏晚宁手中,"外面的雪下得紧,路滑得很,不是让你别乱跑?"
苏晚宁抬眼望着他,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温柔:"不过是去了趟学堂,孩子们说要排一出新戏,非要我指点。"她翻到游记某一页,烛光下,二十年前江南游学时的记载映入眼帘——那时他们初定心意,连秦淮河的水波都泛着甜意。
谢承渊在榻边坐下,揽过她的肩头。岁月将他的棱角磨得温润,举手投足间却仍有当年朝堂上的威仪。他指腹轻轻摩挲着纸页:"记得那日在白鹭书院,你摘下玉兰送给学生,眼里亮得像盛着星河。"他的声音低沉,带着回忆的缱绻。
正说着,门外传来孩童的喧闹声。明珠裹着厚厚的斗篷冲进来,身后跟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少年。"爹娘!我们堆了个大雪人!"她的鼻尖冻得通红,发梢还沾着雪屑,"阿爹快去看看,我们给雪人戴了你的官帽!"
谢承渊哭笑不得,任由女儿拽着衣袖往外走。苏晚宁披上鹤氅跟在后面,看着庭院里的热闹景象。明远正带着弟弟妹妹们打雪仗,雪球裹着雪声四处飞溅。谢承渊被孩子们簇拥着,白发在雪地里格外显眼,却笑得比孩童还开怀。
雪越下越大,将谢府染成一片银白。苏晚宁站在游廊下,看着谢承渊教孙子们滚雪球。他弯腰时略显迟缓,却仍耐心地调整着雪球的形状。恍惚间,她想起重生那年,那个在城楼上为她怒发冲冠的冷峻权臣,与眼前这个温和的祖父重叠在一起。
"在想什么?"谢承渊不知何时走到她身边,将一件貂裘披在她肩上。他的手掌覆上她冰凉的手背,"可是累了?"苏晚宁摇摇头,倚进他怀里,听着他沉稳的心跳:"只是觉得,这样的日子真好。"
入夜后,暖阁内的铜壶冒着热气。苏晚宁捧着青瓷碗,看着谢承渊仔细研磨药材。二十年来,他早已熟知她畏寒的老毛病,每到冬日便亲手熬制驱寒的汤药。药香混着雪夜的清冽,在室内弥漫开来。
"明日陪我去城郊的农庄?"谢承渊将煎好的药递给她,"听说那里的梅花早开了,还有你爱吃的烤红薯。"他的语气像极了年轻时邀她出游的模样,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期待。
苏晚宁轻抿一口汤药,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全身:"好,再带上孩子们,让他们也见识见识田间的乐趣。"她想起明心学堂如今已遍布各地,无数女子因之改变命运,嘴角不自觉上扬,"如今回想,竟像一场梦。"
谢承渊握住她的手,指腹抚过她手背上的纹路:"不是梦。"他的目光深邃,仿佛要将她的模样刻进心底,"是我们一起写就的故事。"窗外的雪簌簌落下,将两人的影子映在窗棂上,交叠成永不分离的形状。
第二日清晨,马车碾着积雪向城郊驶去。车厢内,明珠依偎在苏晚宁身边,缠着要听爹娘年轻时的故事。谢承渊笑着看了苏晚宁一眼,开口讲述那个茶楼初遇的故事:"那时你拿着竹哨,眼睛瞪得圆圆的,非要和我谈条件..."
孩子们的惊叹声中,苏晚宁望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雪景。远处的山峦覆着皑皑白雪,宛如水墨画中的景致。她悄悄伸手,与谢承渊交握。他的手依旧有力,带着岁月沉淀的温度。
农庄的梅花开得正好,暗香浮动。孩子们追逐着扑向雪地,惊起几只觅食的麻雀。苏晚宁站在梅树下,看着谢承渊教孙女辨认不同品种的梅花。阳光穿过花枝,落在他斑白的发间,落在他们相握的手上。
这一刻,时光仿佛静止。二十年的岁月匆匆而过,他们经历过生死,见证过繁华,最终在这烟火人间,守着平淡却珍贵的幸福。雪落无声,梅香盈袖,而身旁之人,仍是当年那个愿为她倾尽所有的少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