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了山贼,苏珩让人将受伤的士兵安置好,继续赶路。抵达兖州后,他将粮草顺利交给当地官员,随后便开始四处打听苏珉的消息。他在兖州的各个城镇张贴纸条,向客栈老板、商铺掌柜、街头小贩询问,可半个多月过去了,依旧没有任何关于苏珉的音讯。
就在他准备返回军营时,一个从徐州来的货郎告诉他,三个月前,他在徐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上,见过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,带着半块碧色的玉佩,一直在打听去庐江的路。那少年眼角有颗朱砂痣,与苏珩描述的苏珉极为相似。
苏珩听到这个消息,心中大喜。他立刻向货郎详细询问了那个小镇的位置和少年的样貌,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徐州。他知道,这可能是他找到苏珉的最好机会,无论如何,他都不能错过。
徐州城外的小镇名叫柳溪村,因村边有条清澈的小溪,溪边种满了柳树而得名。苏珩抵达柳溪村时,已是黄昏时分。夕阳的余晖洒在柳树上,将柳叶染成了金黄色,溪水潺潺流淌,倒映着岸边的景色,显得格外宁静。
他牵着马,沿着溪边的小路慢慢行走,仔细打量着路边的行人。村里的人大多是农民,穿着朴素的布衣,看到苏珩这个陌生人,都投来好奇的目光。苏珩拿出写有苏珉样貌特征的纸条,向村民们询问。
一个正在溪边洗衣的老妇人看了纸条,皱着眉头想了想,说道:“你说的这个少年,我好像见过。三个月前,确实有个这么大的孩子来村里打听去庐江的路,他说他要去找一个会刻玉的老匠人。不过他只在村里待了一天,第二天一早就走了。”
“那您知道他往哪个方向走了吗?” 苏珩急切地问道。
老妇人指了指东边的方向:“他说要沿着这条路往东走,去庐江找那个老匠人学艺。听说那个老匠人手艺高超,能把碎玉复原得跟新的一样。”
苏珩心中一动,他想起母亲生前也喜欢刻玉,苏珉小时候经常在一旁看着,或许苏珉是想学会刻玉,将来能把母亲留下的青琅佩复原。他谢过老妇人,立刻翻身上马,朝着东边疾驰而去。
他沿着老妇人指的路,日夜兼程地赶往庐江。一路上,他逢人便问,是否见过一个带着半块青琅佩、眼角有朱砂痣的少年。有不少人都说见过这样一个少年,说他一路上靠给人打杂、帮人放牛赚取路费,还经常向人打听老匠人的消息。
苏珩顺着人们指引的方向,一路追赶,心中既兴奋又担忧。兴奋的是,他终于有了苏珉的确切消息,而且离苏珉越来越近;担忧的是,苏珉一路上吃了那么多苦,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。
与此同时,在庐江皖城的一家玉铺里,苏珉正低头专注地刻着一块玉佩。这家玉铺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周伯的老匠人,三个月前,苏珉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找到了周伯,恳求周伯收他为徒。周伯见他可怜,又对刻玉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,便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这三个月来,苏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帮周伯打扫铺子、准备工具,然后就开始学习刻玉。他学得非常认真,无论是选玉、画样,还是雕刻、打磨,他都一丝不苟。周伯见他如此刻苦,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