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"像...太像了..."老人颤巍巍地伸手想摸小雨的脸,却在快要碰到时缩了回去,像是怕碰碎一个梦。小雨主动握住那只布满皱纹的手,触感让她想起餐馆后厨泡发的干香菇。

客厅里摆着架三角钢琴,琴盖上放着个相框。照片里的少女穿着白色连衣裙,站在钢琴边微笑——那是十六岁的林素心。小雨盯着照片看了很久,突然发现钢琴上摆着的乐谱是《致爱丽丝》。母亲常哼这首曲子哄她睡觉,但总是哼到一半就开始咳嗽。

午饭时外婆不停地给她夹菜,青瓷碗里的红烧肉堆成了小山。"素心最爱吃这个..."老人说着又抹眼泪。小雨尝了一块,甜得发腻的味道让她鼻酸——原来母亲记忆里的"家",是这个味道。

下午陈志远带她去了家族墓地。汉白玉的墓碑上刻着"爱女林素心",立碑日期是二十年前。小雨跪在墓碑前,从背包里取出那个小木盒。她把母亲的出生证明复印件和无名巷的老照片放进盒子里,轻轻埋在墓碑旁。

"这样妈妈就有两个家了。"她说。陈志远别过脸去,西装肩头洇开一小片深色痕迹。

回到餐馆已是深夜。老板给她留了盏灯,桌上放着碗还温热的阳春面。小雨吃着面,眼泪突然掉进汤里。她想起今天看到的母亲日记本,最后一页写着:"小雨今天会叫妈妈了,再苦也值得。"

第二天清晨,小雨依然四点起床和面。她把发卡别好,在围裙上擦擦手。和往常一样,第一笼包子出锅时天刚蒙蒙亮。不同的是,今天巷口停了辆黑色轿车,外婆拄着拐杖站在餐馆门口,正笑着对她说:"丫头,给外婆也来笼包子。"

蒸笼掀开的雾气里,小雨看见外婆布满老年斑的手腕上戴着一只褪色的银镯子。镯子内侧刻着"素心"两个字,和母亲留给她的那个断成两截的镯子一模一样。

"您坐这儿。"小雨用抹布擦了擦最靠里的桌子,那里避风。外婆却径直走向厨房,动作利落地拿起擀面杖。"我女儿开的餐馆,我自然要帮忙。"老人说着就擀起了面皮,手法娴熟得让小雨瞪大了眼睛。

陈志远站在门口苦笑:"妈年轻时在国营饭店当过白案师傅。"阳光透过油腻的玻璃窗,在外婆银白的发梢上跳跃。小雨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场景——年轻的母亲也是这样站在外婆身边学揉面的吧?

那天餐馆的熟客们都发现,新来的老太太包的包子褶子特别漂亮。王阿婆端着豆浆碗直咂嘴:"这手艺,比国营饭店老师傅还地道!"外婆笑得眼睛眯成缝,悄悄往小雨围裙口袋里塞了颗话梅糖——和小雨五岁那年,母亲在发高烧时变给她吃的那颗一个牌子。

打烊后,小雨蹲在后院洗笼屉。外婆突然哼起《致爱丽丝》,跑调的旋律惊飞了晾衣绳上的麻雀。"素心小时候,"外婆搓着抹布说,"总嫌我唱歌难听。"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里,小雨第一次听说了母亲的童年:偷摘邻居家的枣子,把钢琴谱藏起来逃避练习,在作文里写"长大要当最棒的厨师"。

"她后来...真的成了很好的厨师。"小雨轻声说。她想起母亲用捡来的煤油炉,总能变出热气腾腾的饭菜。最困难的时候,半颗白菜也能做出三种花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