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如今,枷锁已解,他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。

启动资金是个难题。他把这三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三万块全部取出来,又找大学室友兼死党李伟借了两万,在创业园区租了个十平米的工位,注册了“默创设计”工作室——名字简单,却藏着他的决心。

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。没有客户资源,没有品牌背书,他只能抱着设计方案,一家家公司跑。有次为了见一个潜在客户,他在对方公司楼下等了三个小时,从烈日当空等到夕阳西下,最后只得到一句“我们不需要新人设计”。

回到工位时,已经是晚上九点。李伟打来电话,语气担忧:“默子,要不先找个工作过渡一下?创业太苦了。”

“不了。”陈默揉了揉发酸的肩膀,目光落在画册上,“我等这一天等了三年,不能放弃。”

挂了电话,他泡了杯速溶咖啡,重新打开电脑。之前那个被否定的方案,他觉得还有优化空间。他结合当下小户型业主的需求,调整了智能家居的动线设计,增加了模块化组合功能,直到凌晨两点,才满意地保存文件。

转机出现在半个月后。一家刚成立的房地产公司要为新开发的小户型公寓做配套设计,公开招标。陈默抱着优化后的方案,挤在几十家专业设计公司中间,显得格格不入。招标会上,当他把模型和设计图摆出来时,评委席上有人笑出了声:“小伙子,你这工作室就你一个人?”

陈默没有怯场,从容地讲解方案:“我们团队虽小,但每一个设计都贴合用户需求。这套方案不仅能节省空间,还能根据业主生活习惯调整设备布局,成本比传统设计低百分之十五。”

他的讲解条理清晰,数据详实,尤其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把握,让主评委眼前一亮。主评委是房地产公司的创始人张总,也是白手起家,对陈默的韧劲很欣赏:“小伙子,留下你的联系方式,我们三天后给你答复。”

三天后,陈默接到了张总的电话,通知他中标了。那一刻,他握着手机,眼眶突然发热。这是他重获自由后,靠自己赢得的第一个机会。

项目推进过程中,陈默几乎住在了工地。从和施工队对接,到现场调整细节,他亲力亲为。有次设备安装出现偏差,他连夜修改图纸,第二天一早带着工人重新施工,确保进度不受影响。张总来视察时,看到他熬红的眼睛,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小陈,你这股劲,以后肯定能干成大事。”

项目交付后,凭借新颖的设计和高性价比,公寓销量远超预期。“默创设计”也因此在业内小有名气,陆续接到了几个新订单。陈默租了更大的办公室,招了两个刚毕业的设计专业学生,工作室终于有了“团队”的样子。

3 邂逅暖阳

行业峰会在市中心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,陈默作为新锐设计师代表受邀参加。他穿着一身得体的西装,是李伟陪着挑的,虽然不贵,但很合身。会场里,衣香鬓影,不少人围着知名设计师寒暄,陈默找了个角落,安静地看着展示区的作品。

“请问,这个智能家居的能耗优化方案是你做的吗?”一个清脆的女声在身后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