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目日志:HL-07-319 “普罗米修斯”项目 - 阶段总结
记录者:研究员林薇
“……干细胞V型突变诱导因子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上表现出极强的增殖潜力,组织再生速度超预期百分之三百。但是,定向分化控制依旧失败。再生组织无法形成特定解剖结构,缺乏功能性神经支配,最终均呈现为……无定形的、高活性的生物质团块。”
我按下暂停录音的按钮,实验室里只剩下培养槽循环系统低沉的嗡鸣。面前数个透明容器内,是项目数月来的“成果”——几团微微搏动、粉白相间的血肉,它们在营养液里,看起来像某种怪诞的海葵,伸展又收缩着短小的肉芽。生命力澎湃,却毫无用处。
“又卡住了。”旁边传来一声叹息,是同事陈凯。他疲惫地揉着眉心,“活性没问题,甚至太好了,好到失控。就是不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。像一团癌细胞肉块。”
实验室内气氛沉闷。“普罗米修斯”项目承载着研究院乃至更高层的巨大期望。断肢再生、器官定制、甚至更遥远的……创伤修复的革命。我们所有人都投入了无数心血,夜以继日,看着每一次实验从希望走向同样诡异的终点。
项目,事实上已经停滞。资金和耐心都在消耗殆尽。
实验室内的气氛十分低迷,连最爱吐槽的陈凯最近都不怎么说话了。
直到一周后,我们的导师,项目总负责人赵建国教授,带着一种压抑的兴奋召集了核心团队。
“诸位,‘普罗米修斯’遇到了瓶颈,但我们并非孤军奋战。”赵教授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我刚刚得到消息,‘诺克提斯生物科技’,一家位于加州的顶级私人研究机构,他们在类似的领域取得了……突破性进展。”
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。诺克提斯,这个名字很陌生,但能被赵教授称为“突破”,其分量不言而喻。
“更巧的是,”赵教授压低了些声音,“他们的首席技术官,艾伦·韦斯博士,是我在斯坦福留学期间的旧友。经过初步沟通,他同意进行一次非公开的、高层次的学术交流。机会难得,我们必须抓住。”
他目光扫过我们:“院里批准了一个小型交流团。我,陈凯负责生物建模,李军负责数据安全,”他的目光最后落在我身上,“林薇,你全程跟进实验细节和突变因子部分。我们下周出发。”被选中的人都压抑着兴奋。
机场的喧嚣似乎还在耳边。此刻,我们正飞行在太平洋上空,前往洛杉矶。窗外的云海浩瀚无垠。
陈凯和李军在后排低声讨论着技术细节,语气中难掩期待。赵教授则在翻阅诺克提斯发来的、经过大量脱敏的初步资料,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。
我的心跳却有些失序。不是因为飞行,而是因为启程前夜的一个极小插曲。
在最后一次检查那些失败的实验样本时,我例行记录了它们的生物电信号活性。通常,那些信号杂乱无章,如同噪音。但这一次,在其中一个样本(编号P-7)即将彻底失去活性前,我的仪器捕捉到了一段极短暂的、极其微弱的信号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