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则:天台山桐柏宫对联——司马承祯的“坐忘”之道
对联:
“坐忘云岫,一枕松风超世味;
静守瑶坛,半壶月影悟玄机。”
故事:
天台山桐柏宫,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道场,唐代高道司马承祯(647—735)曾在此修道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宫内“坐忘台”前,讲述着司马承祯“坐忘”修行的玄妙境界。
司马承祯是道教“坐忘派”的创始人,他主张通过“坐忘”达到“与道合一”的境界。所谓“坐忘”,即忘却形体、忘却自我,最终忘却一切,与道融为一体。
相传,司马承祯初到桐柏宫时,见宫后有一处云雾缭绕的山谷,环境清幽,便在此结庐而居。他每日静坐于山谷中的石台上,面对云海松风,潜心修行。久而久之,他竟能做到“坐忘”——外界的喧嚣、内心的杂念,全都消失不见,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。
有一次,弟子问他:“师父,您每日坐在此处,究竟在想什么?”司马承祯笑道:“我什么也没想,只是与这云、这风、这松,融为一体罢了。”
这副对联便是对司马承祯“坐忘”境界的生动写照。上联“坐忘云岫,一枕松风超世味”,描绘了他静坐于云雾缭绕的山谷(云岫),枕着松间的清风,超脱世俗的滋味;下联“静守瑶坛,半壶月影悟玄机”,则写他在静谧的坛前,伴着半壶清酒、一帘月影,领悟着玄妙的道机。
趣闻:
唐代诗人李白(701—762)曾慕名拜访司马承祯,见他在桐柏宫坐忘修行,大为叹服,写下了“仙人抚我顶,结发受长生”的诗句。据说,李白还曾在此联前静坐良久,试图体会“坐忘”的境界。
后续:
司马承祯的“坐忘”思想,对后世道教修行影响深远。这副对联至今仍悬挂在桐柏宫的坐忘台前,提醒着修行者:真正的修行,不在言语,而在内心的宁静与超脱。
第五十二则:苏州寒山寺对联——寒山拾得的“和合”禅机
对联:
“和合二仙,笑口常开迎客至;
寒山拾得,禅机一问醒人迷。”
故事:
苏州寒山寺,以“和合二仙”寒山与拾得的故事闻名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和合殿”前,讲述着两位高僧的幽默与智慧。
寒山与拾得是唐代的两位高僧,传说他们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。两人性格迥异:寒山性情孤僻,常独自在山中吟诗;拾得则乐观豁达,喜欢与孩童嬉戏。尽管性格不同,但他们却情同手足,常在一起谈禅论道。
相传,寒山寺初建时,香客稀少。一日,寒山与拾得商议如何吸引香客。拾得笑着说:“不如我们扮作‘和合二仙’,以笑容迎客,如何?”寒山点头同意。从此,两人每日立于寺门,一个手持荷花(象征纯洁),一个手捧食盒(象征丰足),笑容满面地迎接每一位香客。
他们的行为感染了无数人,寒山寺的香火逐渐旺盛。后来,人们将他们奉为“和合二仙”,象征着家庭和睦、人际关系和谐。
这副对联上联“和合二仙,笑口常开迎客至”,描绘了寒山与拾得以笑容迎接香客的场景;下联“寒山拾得,禅机一问醒人迷”,则讲他们常以幽默的禅机点化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