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趣闻:

清代文人袁枚(1716—1798)游寒山寺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寒山拾得笑呵呵,和合二仙故事多。一问禅机醒世梦,千年古寺客如梭。”

后续:

寒山与拾得的故事,以及这副对联,让寒山寺成为了“和合文化”的象征。如今,寒山寺的“和合殿”前,常有游客驻足,祈求家庭和睦、人际和谐。

第五十三则:庐山白鹿洞书院对联——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

对联:

“格物致知,一草一木皆学问;

修身养性,半亩方塘见天光。”

故事:

庐山白鹿洞书院,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(1130—1200)讲学之地。这副对联悬挂在书院的“明伦堂”前,体现了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教育理念。

朱熹曾在此讲学,他主张通过观察世间万物(格物)来获取知识(致知),进而修身养性,达到“明明德”的境界。

相传,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,常带领学生观察书院周围的自然景物。有一次,他指着院中的一棵古树说:“你们看,这棵树的叶子为何春天嫩绿、秋天枯黄?这其中蕴含着天地运行的规律。”学生们听后,纷纷点头。

朱熹还常在书院的“半亩方塘”前讲学。他说:“这方塘虽小,却能映照出天空的光芒。人的心也是如此,只要保持清明,就能洞察世间万物的真理。”

这副对联上联“格物致知,一草一木皆学问”,正是朱熹教育理念的体现——世间万物,哪怕是一草一木,都蕴含着学问;下联“修身养性,半亩方塘见天光”,则讲通过修身养性,人的心也能如半亩方塘般,映照出真理的光芒。

趣闻:

明代学者王阳明(1472—1529)年轻时曾游历白鹿洞书院,见此联后深受启发,后来发展出“知行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
后续:

朱熹的“格物致知”理念,以及这副对联,让白鹿洞书院成为了中国理学教育的圣地。如今,书院的“明伦堂”前,常有学子驻足,思考学问与修身的真谛。

第五十四则:广州光孝寺对联——六祖慧能的“顿悟”禅机

对联:
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;

明心即见性,见性即成佛,何处惹尘埃。”

故事:

广州光孝寺,是禅宗六祖慧能(638—713)剃度受戒之地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六祖殿”前,浓缩了慧能“顿悟”禅法的核心。

相传,慧能本是岭南樵夫,一日听人诵读《金刚经》,心有所悟,便北上黄梅东山寺,拜五祖弘忍为师。弘忍问:“你是哪里人?”慧能回答:“岭南人。”弘忍笑道:“岭南人岂能作佛?”慧能答:“人虽有南北,佛性本无南北。”弘忍大为赞赏,秘密传授衣钵。

慧能得法后,回到岭南,在光孝寺剃度受戒。一日,寺中僧人争论“风动幡动”,慧能却说: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”这一语惊四座,众人皆悟。

这副对联上联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”,直接引用慧能的著名偈语,讲世间万物本为空性;下联“明心即见性,见性即成佛,何处惹尘埃”,则进一步点明:只要明心见性,就能成佛,何必执着于外在的尘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