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趣闻:

唐代文人柳宗元(773—819)游光孝寺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六祖坛前悟禅机,菩提明镜本无奇。明心见性成佛道,何处尘埃惹客衣。”

后续:

慧能的“顿悟”禅法,以及这副对联,让光孝寺成为了禅宗南宗的祖庭。如今,寺中的“六祖殿”前,常有僧人诵读此联,提醒自己:明心见性,即是成佛。

第五十五则:西安大慈恩寺对联——玄奘的“取经”精神

对联:

“西天取经,万里风云凝贝叶;

东土传法,千秋灯火映经幢。”

故事:

西安大慈恩寺,是唐代高僧玄奘(602—664)译经之地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大雁塔”前,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。

玄奘为求取真经,历经千辛万苦,西行至天竺(今印度)。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多年,带回大量佛经。回国后,玄奘在大慈恩寺主持译经工作,将佛经翻译成中文,对中国佛教发展影响深远。

相传,玄奘西行时,曾遭遇沙漠风暴,迷失方向。他想起师父的教诲:“心有方向,便不会迷失。”最终,他凭借坚定的信念,走出了沙漠。

这副对联上联“西天取经,万里风云凝贝叶”,描绘了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辛——万里风云中,他带回的贝叶经(佛经写在贝多罗树叶上)凝聚了他的心血;下联“东土传法,千秋灯火映经幢”,则讲玄奘回国后,在大慈恩寺译经传法,千秋万代的灯火(象征佛法传承)映照着经幢。

趣闻:

明代小说家吴承恩(1500—1582)创作《西游记》时,灵感来源于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。据说,他曾游历大慈恩寺,在这副对联前驻足良久,构思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传奇。

后续:

玄奘的“取经”精神,以及这副对联,让大慈恩寺成为了中国佛教翻译史上的圣地。如今,寺中的“大雁塔”前,常有游客瞻仰,感受玄奘西行的坚韧与执着。

第五十六则:南京栖霞寺对联——法融禅师的“牛头禅”

对联:

“牛头初祖,一念不生全体现;

栖霞古寺,万松常翠证禅机。”

故事:

南京栖霞寺,是“牛头禅”创始人法融禅师(594—657)的道场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法融殿”前,讲述了法融禅师“牛头禅”的修行理念。

法融禅师是唐代高僧,他在栖霞寺修行时,独创“牛头禅”法门。他主张“一念不生,全体现”,即通过止息杂念,达到佛性的圆满显现。

相传,法融禅师初到栖霞寺时,见寺后有一片松林,环境清幽,便在此结庐而居。他每日静坐于松林中,观照自心,逐渐悟出“牛头禅”的真谛。

这副对联上联“牛头初祖,一念不生全体现”,讲法融禅师作为“牛头禅”初祖,通过“一念不生”的修行,达到佛性全体现的境界;下联“栖霞古寺,万松常翠证禅机”,则描绘了栖霞寺的松林(象征禅机)常青,见证着法融禅师的修行。

趣闻:

唐代诗人杜牧(803—852)游栖霞寺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牛头初祖禅机妙,栖霞古寺松常翠。一念不生全体现,万古禅心今犹在。”

后续:

法融禅师的“牛头禅”法门,以及这副对联,让栖霞寺成为了“牛头禅”的祖庭。如今,寺中的“法融殿”前,常有僧人静坐,体会“一念不生”的禅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