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七则:厦门南普陀寺对联——闽南佛教的“慈悲”精神
对联:
“南海慈航,普渡众生离苦海;
闽南佛国,广施法雨润心田。”
故事:
厦门南普陀寺,是闽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,供奉着观音菩萨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大悲殿”前,体现了闽南佛教“慈悲为怀”的精神。
相传,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,初名“普照寺”。明代时,因寺内供奉观音菩萨,且地处南海之滨,改名为“南普陀寺”。
这副对联上联“南海慈航,普渡众生离苦海”,讲观音菩萨以慈悲为怀,乘坐慈航,普渡众生脱离苦海;下联“闽南佛国,广施法雨润心田”,则描绘了闽南地区作为“佛国”,佛法如甘霖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田。
趣闻:
近代高僧弘一法师(1880—1942)曾驻锡南普陀寺,他见此联后题诗:“南海慈航渡众生,闽南佛国法雨润。慈悲为怀弘佛法,闽南古寺永留馨。”
后续:
南普陀寺的“慈悲”精神,以及这副对联,让寺院成为了闽南佛教的象征。如今,寺中的“大悲殿”前,常有信众祈求观音菩萨慈悲护佑,离苦得乐。
第五十八则:扬州大明寺对联——鉴真和尚的“东渡”壮举
对联:
“东渡传法,一片精诚昭日月;
大明弘法,千年灯火映经幢。”
故事:
扬州大明寺,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(688—763)东渡日本前弘法之地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鉴真纪念堂”前,讲述了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传奇故事。
鉴真和尚是唐代律宗高僧,他应日本僧人邀请,决心东渡日本传播佛法。历经五次失败,双目失明,但他仍不改初衷,最终在第六次东渡成功。
这副对联上联“东渡传法,一片精诚昭日月”,讲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坚定信念——他的精诚之心,如日月般昭明;下联“大明弘法,千年灯火映经幢”,则描绘了大明寺作为鉴真和尚弘法之地,千秋万代的灯火(象征佛法传承)映照着经幢。
趣闻:
日本作家井上靖(1907—1991)曾游历大明寺,见此联后题诗:“鉴真东渡传佛法,一片精诚昭日月。大明古寺弘法处,千年灯火映经幢。”
后续:
鉴真和尚的“东渡”精神,以及这副对联,让大明寺成为了中日佛教交流的象征。如今,寺中的“鉴真纪念堂”前,常有游客瞻仰,感受鉴真和尚的坚韧与执着。
第五十九则:昆明圆通寺对联——佛教与云南文化的融合
对联:
“圆通妙境,一花一叶皆佛性;
云南古刹,万水千山总关情。”
故事:
昆明圆通寺,是云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,以其独特的“圆通妙境”闻名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圆通殿”前,体现了佛教与云南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相传,圆通寺始建于唐代,初名“补陀罗寺”。明代时,因寺内供奉观音菩萨,且地处云南,改名为“圆通寺”。
这副对联上联“圆通妙境,一花一叶皆佛性”,讲圆通寺的“圆通妙境”——世间万物,哪怕是一花一叶,都蕴含着佛性;下联“云南古刹,万水千山总关情”,则描绘了圆通寺作为云南古刹,与云南的山水人情紧密相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