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则:天台山国清寺对联——智者大师的“止观”禅韵
对联:
“止观双修,一念静中参妙谛;
定慧等持,三生石上悟前因。”
故事:
天台山国清寺,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,也是智者大师(538—597)驻锡弘法之地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国清寺大雄宝殿两侧,蕴含着天台宗“止观双修”的核心修行法门。
相传,智者大师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时,常于寺后山林中静坐观想。他提出“止观并重”——“止”是止息妄念,使心安定;“观”是观照诸法实相,洞察真理。有弟子不解,问:“师父,止观如何双修?”智者大师笑而不答,带他来到寺前一泓清潭边。潭水清澈见底,倒映着青山绿树。大师指着潭水说:“止如止水,观如观月。水止则月现,心定则理明。”
这副对联便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诠释。上联“止观双修,一念静中参妙谛”,讲的是修行者通过止息杂念、专注一境,在静谧中领悟佛法的微妙真谛;下联“定慧等持,三生石上悟前因”,则进一步指出,当定力与智慧平等持守时,便能在“三生石”(传说中能照见前世今生的石头)般的觉悟中,看透因果轮回的真相。
趣闻:
唐代诗人寒山子(约691—793)游国清寺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止观潭中月,定慧石上云。天台真妙法,千古有遗音。”传说他曾在此与拾得和尚(国清寺另一高僧)论道,二人以“止观”为话题,留下诸多禅机妙语。
后续:
国清寺的“止观”修行法门,经智者大师发扬光大后,成为佛教修行的重要路径。这副对联也成了寺中僧人每日必修功课的“心法指南”,提醒他们在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。
第三十二则:庐山东林寺对联——慧远大师的“净土”情怀
对联:
“莲社结缘,一念清心归净土;
虎溪三笑,千年佳话证禅机。”
故事:
庐山东林寺,是东晋高僧慧远大师(334—416)创建的净土宗祖庭。这副对联悬挂在寺内“莲社旧址”前,讲述着慧远大师与净土宗的深厚渊源,以及那段著名的“虎溪三笑”佳话。
东晋太元九年(384年),慧远大师来到庐山,在香炉峰下结庐修行,后建东林寺。他倡导“弥陀净土”信仰,与刘遗民、雷次宗等123位名士结成“白莲社”(简称“莲社”),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莲社成员每日共修念佛,以“莲”为喻,象征纯洁的佛心。上联“莲社结缘,一念清心归净土”,正是对这段历史的追忆——一群志同道合的修行者,因一念清净之心,相聚东林寺,共同发愿往生净土。
下联“虎溪三笑,千年佳话证禅机”,则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:慧远大师居东林寺时,送客不过寺前的虎溪。有一次,诗人陶渊明(365—427)与道士陆修静(406—477)来访,三人相谈甚欢,慧远竟忘了“送客不过虎溪”的规矩,一路送两人至虎溪桥边。待他察觉时,溪边猛虎突然长啸,三人相视大笑,这才止步。这一“虎溪三笑”的故事,被后世视为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象征,也暗喻着禅机无处不在——即使是日常的欢笑,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佛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