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趣闻:

唐代诗人白居易(772—846)游东林寺时,见此联后题诗:“东林莲社旧,虎溪笑谈新。净土心中有,何须问果因。”传说他曾在此闭关七日,效仿莲社念佛,祈求心灵清净。

后续:

东林寺的净土信仰与“虎溪三笑”的故事,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信众与游客。这副对联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,更提醒人们:无论是追求净土的清净,还是体悟禅机的微妙,都需要一颗开放而清净的心。

第三十三则:终南山重阳宫对联——王重阳的“全真”初心

对联:

“全真立教,一瓢饮尽尘中味;

重阳开宗,五朵莲开劫外春。”

故事:

终南山重阳宫,是道教全真派祖庭,由王重阳(1112—1170)于金大定七年(1167年)在此结庵弘法而得名。这副对联悬挂在重阳宫正殿前,道出了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的初心与愿景。

王重阳本名中孚,早年热衷功名,后因科举失意,于终南山下掘地穴居,题曰“活死人墓”,潜心修行。他在墓中苦思七年,悟出“全真”之道——即“全性命之真,不假外求”。金大定七年,他走出活死人墓,前往山东传教,收马钰、谭处端、刘处玄、丘处机、王处一、郝大通、孙不二七大弟子,创立全真教。

上联“全真立教,一瓢饮尽尘中味”,化用《论语》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的典故,比喻全真教倡导简朴生活,通过一瓢清水般的清净心,参透尘世五味杂陈的真谛。王重阳曾对弟子说:“修行不在求多,而在守一。一瓢水可映照天地,一粒米能滋养慧根。”

下联“重阳开宗,五朵莲开劫外春”,“五朵莲”既指王重阳的七大弟子(后称“全真七子”),也象征全真教如莲花般在末法时代的“劫外”绽放清净光明。传说王重阳羽化前,曾见七朵金莲(代表七大弟子)在云端盛开,预示全真教将广传天下,为众生带来解脱的希望。

趣闻:

元代文人姚燧(1238—1313)游重阳宫时,见此联后赞曰:“王祖师以‘一瓢’明心,以‘五莲’示教,全真之旨,尽在此联!”

后续:

重阳宫的这副对联,不仅是对王重阳创教历程的总结,更激励着后世全真道士秉持简朴初心,以莲花般的清净心济世度人。

第三十四则:龙虎山天师府“授箓院”对联——张继先的“法箓”传承

对联:

“三洞经传,一脉真传承玉玺;

万箓符授,千秋法脉续金符。”

故事:

龙虎山天师府授箓院,是道教正一派传授“法箓”的神圣场所。这副对联悬挂在授箓院的“法坛”前,讲述了天师道“法箓”传承的庄严与神圣。

北宋崇宁四年(1105年),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(1092—1127)奉诏入京,为宋徽宗祈雨有功,获赐“虚靖先生”称号。他在龙虎山改革天师道,完善“授箓”制度——只有经过正式授箓的道士,才有资格主持斋醮、济世度人。

上联“三洞经传,一脉真传承玉玺”,“三洞经”指道教经典《洞真经》《洞玄经》《洞神经》,是道教修行的根本典籍;“玉玺”象征天师道的正统传承,如同帝王玉玺般不可僭越。张继先强调,天师道的法脉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,从祖天师张道陵(34—156)开始,一脉相承,从未中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