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下联“万箓符授,千秋法脉续金符”,“万箓符”指道教的各种符箓(如镇宅符、平安符等),是道士沟通天地、驱邪扶正的工具;“金符”则喻指法箓的权威性,如同黄金般珍贵。张继先规定,授箓仪式必须严格遵循古制,只有品德高尚、修行精进的道士,才能获得法箓,续写天师道的千年法脉。

趣闻:

明代文人陆粲(1494—1551)在《庚巳编》中记载,他曾亲眼目睹龙虎山授箓仪式:“天师身着法衣,登坛授箓,众道士跪拜如仪。坛上悬挂‘三洞经传’与‘万箓符授’的匾额,气氛庄严神圣。”

后续:

授箓院的这副对联,至今仍是正一派道士心中的“法脉图腾”。每年农历十月十五(下元节),天师府都会举行盛大的授箓大典,新晋道士在此接受法箓,传承千年道统。

第三十五则:茅山元符万宁宫“三天门”对联——陶弘景的“洞天”秘境

对联:

“第一洞天,紫气东来三万里;

三天门下,青牛西去五千秋。”

故事:

茅山元符万宁宫的“三天门”,是通往茅山“第一洞天”的重要门户。这副对联悬挂在三天门的门柱上,将茅山的“洞天福地”传说与老子(太上老君)的西去传说巧妙结合。

茅山被道教列为“第一洞天”(十大洞天之首),相传是上古仙人栖息之地,灵气充沛。东晋时期,道教宗师陶弘景(456—536)隐居茅山,在此撰写《真诰》,系统整理道教理论。他常对弟子说:“茅山有三重天——第一重是凡人可见的山川美景,第二重是修行者感悟的天地玄机,第三重是仙人居住的洞天福地。”

上联“第一洞天,紫气东来三万里”,化用“紫气东来”的典故——传说老子西出函谷关时,关令尹喜见东方有紫气飘来,知有圣人将至,果然迎来老子。陶弘景借此喻指茅山作为“第一洞天”,汇聚了天地间的祥瑞之气,吸引着无数修道者前来探寻。

下联“三天门下,青牛西去五千秋”,则指向老子西去的故事。“三天门”是凡人进入“洞天”的门槛,而“青牛”是老子的坐骑。陶弘景解释说:“老子西去五千年,虽已远去,但其道脉却通过茅山得以传承——青牛虽去,精神永存。”

趣闻:

唐代诗人李白(701—762)游茅山时,曾在此联前驻足,题诗:“茅山三天门,紫气接青牛。洞天藏玄妙,何必问瀛洲?”

后续:

三天门的这副对联,至今仍是茅山道士心中的“洞天密码”。他们相信,穿过这扇门,便能踏入真正的“洞天福地”,与天地神灵对话。

第三十六则:崂山太清宫“三清殿”对联——丘处机的“三清”境界

对联:

“三清聚顶,一气化三清,道法自然参造化;

万象归心,三元生万物,心同止水见天真。”

故事:

崂山太清宫的“三清殿”,供奉着道教最高神“三清”——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道德天尊。这副对联悬挂在殿内,由元代全真道士丘处机(1148—1227)的弟子所题,阐释了“三清”境界的深刻内涵。

丘处机曾在此讲经,对弟子说:“三清并非三位神灵,而是道的三种化身——元始天尊代表道的本源,灵宝天尊代表道的法则,道德天尊代表道的德行。”他强调,修行者若能领悟“三清”一体,便能参透天地造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