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

一个微缩景观。

这个想法刚冒出来的时候,我自己都觉得疯了。微缩景观,那是有钱有闲的人玩的。那东西比做手办烧钱多了,也更费时间。我现在穷得叮当响,拿什么去做?

但我控制不住地想下去。

山寨工厂怕什么?怕麻烦。

那我就给他们制造天大的麻烦。

一个手办,脸画歪了,身体比例不对,普通玩家可能看不太出来。但一个微缩景观,一棵树做得假了,一栋房子比例错了,一条河没有水波的质感,那是个人都能看出来。这东西,没法偷懒。

而且,我可以让每一个“微光匣”里的世界,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
比如,这个匣子里,是一片夏夜的森林,萤火虫在树洞里闪烁。下一个,可能就是一座冬日雪山下的小木屋,屋顶的积雪厚度,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形态,都不一样。

这种随机性和独特性,是工业流水线的天敌。他们可以复制一个标准化的产品一百万次,但他们没办法“复制”一百万个不同的细节。

定了!就这么干!

接下来的日子,我开始疯狂地研究微缩景观的制作工艺。我把身上最后一点钱,全买了材料和工具。便宜的树粉、石膏、滴胶,还有一把二手的小电磨。

地下室成了我的实验室。白天,我练习做各种微缩模型。做树,做草,做石头,做水。

一开始,做出来的东西惨不忍睹。树做得像西兰花,石头像一坨干掉的泥巴,滴胶做的水面,全是气泡。失败品堆了满满一箱子。

有好几次,我都想放弃了。我对着一堆垃圾发呆,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疯了。许志偶尔会给我带点吃的过来,每次看到我满身石膏粉、头发乱得像鸡窝的样子,都只是叹气。

“你何必呢?”他问我。

“不甘心。”我回答。

我就是不甘心。凭什么用心做东西的人,要被那些投机取巧的垃圾踩在脚下?凭什么原创要为盗版让路?我不信这个邪。

我开始从最基础的地方学起。怎么用铁丝和麻绳做出逼真的树干,怎么用不同颜色的海绵粉末混合出有层次感的草地,怎么控制滴胶的固化时间来制造流动的水波。

没有老师,我就上网看各种教程视频。国外的,国内的,看得懂的,看不懂的,一个一个地啃。我把每一个关键步骤都记在笔记本上,然后一遍一遍地试。

那段时间,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。脑子里除了模型,什么都没有。

终于,在一个凌晨,我做出了第一棵像样的树。

那是一棵秋天的枫树,每一片叶子都是我用镊子一片片粘上去的。树干的纹理,树枝的分叉,都无限接近真实。我把它放在台灯下,看着那小小的、精致的红色,突然鼻子一酸。

我好像,找到了那条路。

有了树,就有了森林。有了石头,就有了山川。有了水,就有了河流。

我的技术越来越熟练。我开始尝试更复杂的场景。一座废弃的蒸汽朋克城市,一条盘踞在山巅的中国龙,一个悬浮在宇宙中的星际空间站。

我的画纸上,草图越堆越高。而“微光匣”的最终形态,也在这些草图里,一点点地清晰起来。

它将由两部分组成。

外壳,是一个边长十厘米的立方体,用高密度的树脂材料制作。外壳的设计,我会故意做得非常简约,甚至有点笨重。这是一种伪装。让山寨厂商第一眼看到,觉得这东西很简单,很好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