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

就在这时,苏清欢的父亲带着家丁赶来,看到眼前的情景,脸色铁青:“清欢,你竟敢和一个砚匠厮混,简直丢尽了苏家的脸!”

苏清欢挡在陈砚之身前:“爹,我喜欢陈掌柜,我要和他在一起,就算你拆了苏记布庄,我也不会嫁给张员外!”

苏父气得发抖,抬手就要打她,却被陈砚之拦住。“苏老爷,我知道我身份低微,但我会用一生守护清欢,绝不会让她受半点委屈。”陈砚之语气坚定,眼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。

苏父看着陈砚之,又看了看女儿坚定的眼神,心中叹了口气:“罢了罢了,女大不中留,你们好自为之吧。”说完,便带着家丁转身离去。

苏清欢看着父亲的背影,眼中满是感激。她转身看向陈砚之,两人相视而笑,月光洒在他们身上,青石巷的青石板路仿佛也染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芒。

次日清晨,砚知斋的木门上挂起了一块新的牌匾,上面写着“砚欢斋”三个大字。陈砚之与苏清欢并肩站在门前,接受着邻里的祝福。巷口的糖炒栗子摊飘来阵阵香气,苏清欢买了两串,递给陈砚之一串,两人相视而笑,眼中满是幸福。

往后的日子里,陈砚之依旧修复砚台,苏清欢则在店里帮忙,偶尔也会研墨作画,画的都是青石巷的梅树和砚台。每当有客人来店里,他们都会讲起守砚石和止水砚的故事,讲起青石巷的传奇。

岁月流转,青石巷的青石板路依旧被雨水浸得发亮,砚欢斋的灯火也依旧在每个夜晚亮起。陈砚之与苏清欢的故事,成为了青石巷最动人的传说,而那方守砚石和止水砚,也在他们的守护下,继续见证着青石巷的岁月静好

秋意渐浓,青石巷的银杏叶落了满地,砚欢斋的木窗敞开着,陈砚之正用竹刀细细雕琢一方洮河砚。苏清欢坐在窗边,就着晨光研墨,止水砚中的清水泛起细碎的涟漪,映得她鬓边的珠花格外温润。

“昨日王老爷送来的那方‘残雪砚’,裂纹已快修复好了?”苏清欢放下墨锭,看向案上那方通体洁白的砚台,砚身裂纹处被陈砚之嵌入了细如发丝的银线,远远望去,竟如残雪覆枝,别有韵味。

陈砚之点头,手中竹刀不停:“再补几处银线便可完工。只是这砚台的前主人,似乎与三十年前的一桩旧事有关。”他抬手拂去砚台表面的木屑,指尖触及砚底一处模糊的刻痕,那刻痕是一个“柳”字,边缘还残留着淡淡的朱砂印。

苏清欢凑上前,仔细看着刻痕:“难道是当年名动京城的女书法家柳如眉?我曾在父亲的旧书里见过她的字迹,据说她最爱的便是洮河砚。”

话音刚落,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,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老者拄着拐杖走进来,他须发皆白,眼神却格外明亮,手中捧着一个陈旧的木盒。“掌柜的,能否帮我看看这方砚台?”老者将木盒放在案上,打开的瞬间,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。

木盒中是一方紫金石砚,砚台表面刻着一幅“寒江独钓图”,笔触细腻,意境悠远。陈砚之接过砚台,指尖刚触到砚身,便感到一股熟悉的灵气——这砚台的刻痕手法,竟与残雪砚上的“柳”字如出一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