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一九七九年的春天,北方的黑土地刚刚开始解冻,陈家村窝在一片丘陵脚下,炊烟袅袅,鸡鸣犬吠,一如往常的平静。

夏微微挑着一担水,踩着还有些冻硬的土路,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。

水桶微微晃动,溅出的水花打湿了她打了补丁的裤脚。她停下脚步,喘了口气,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际线,眼神有些飘忽。

回到城里已经五年了,她努力适应着这里的一切,可心底某个角落,总像这初春的土地,冻着一层化不开的冰碴。

家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,但被陈建国收拾得干净利落。窗棂上贴着的旧窗花有些褪色,却仍是这灰黄天地间一抹难得的亮色。

“妈妈!”刚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两个小身影就扑了过来。是小军和小花,一个五岁,一个四岁,像两棵生机勃勃的小苗,瞬间驱散了夏微微心头的些许阴霾。

“慢点跑,别摔着。”夏微微放下扁担,脸上露出疲惫却真实的笑容,摸了摸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。

“孩子刚还念叨你呢。”陈建国从灶房走出来,手里拿着正在劈砍的柴火。他个子高大,肩膀宽阔,常年的劳作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沧桑些,但眼神沉稳可靠。他接过夏微微肩上的扁担,动作自然熟练,“水我去挑就行,说了多少回了。”

“没事,闲着也是闲着。”夏微微轻声说,避开他关切的目光。她注意到墙角堆着几个新编的竹筐,样式精巧,“又编了这么多?”

“嗯,”陈建国把扁担放好,“过两天大集,拿去试试。听说县里供销社也在收,价钱还行。”他话不多,但眼神里透着光,那不是甘于一辈子土里刨食的人会有的神情。他时常会搞点“小副业”,编筐、捕鱼、甚至偷偷研究怎么能让地里多产些粮食,似乎总在琢磨着点什么。夏微微知道,他心里有片更广阔的天地,只是被这黄土暂时困住了。

晚饭是糙米粥和窝头,外加一小碟咸菜。孩子们吃得香,夏微微却有些食不知味。

“微微,微微!”门外传来熟悉又略显尖锐的喊声。

是李招娣。她又来了。

夏微微放下碗筷去开门。李招娣和夏微微一样是知青,来自同一个城市,分配在同一个大队,这成了她们之间天然的联系。李招娣比夏微微早一年结婚,嫁的是本村人,但她似乎从未安心留在这里。

李招娣闪身进来,裹着一件半旧的呢子外套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在这片灰扑扑的背景里显得格外扎眼。她先是熟络地跟陈建国打了招呼,又逗了逗孩子,然后就把夏微微拉到里屋,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兴奋。

“微微!消息确凿了!”李招娣压低声音,眼睛亮得惊人,“最后一批了!真的是最后一批回城名额!文件都快到公社了!”

夏微微的心猛地一跳。回城……这两个字像魔咒,在她心底盘踞了太久。

“可是……”她下意识地看向外屋,陈建国正安静地收拾碗筷,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。

“可是什么呀!”李招娣急切地打断她,语气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,“你还真打算一辈子窝在这山沟沟里?你看这日子,一年到头累死累活,能挣几个工分?能吃上几顿白面馍?孩子以后呢?也跟着我们一样,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