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微熹,城市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六点三十分,闹钟准时响起,我伸手按掉手机屏幕上的铃声,睁开眼望着天花板上那道熟悉的裂纹——像极了命运的分叉口。我叫林知遥,二十六岁,本应是人生最意气风发的年纪,却因一场意外,跌入了时间的夹缝。
三年前,我还是C大中文系硕士一年级的学生,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,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,写论文、做课题,梦想着毕业后能进入高校任教,或者成为一名独立撰稿人。然而,就在研二那年冬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我的生命。意识消散前的最后一幕,是刺眼的车灯和飞驰而过的轮胎声。我以为一切就此终结。
可当我再次睁眼时,竟发现自己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清晨——同样是六点半,同样的房间,同样的日历显示着2021年9月6日。我重生了。
起初,我以为只是做了个过于真实的梦。但当我在镜子里看到那张年轻了几岁的脸,摸到书桌上未拆封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,听到母亲在厨房喊“小遥,早餐好了”时,我才意识到:这不是梦,而是命运给予我的一次重来的机会。
这一次,我不再是那个只知道读书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林知遥。我清楚地记得,上一世,因为经济拮据,我几乎没做过任何兼职,靠着奖学金和父母有限的资助艰难维持学业。毕业前夕,因缺乏实践经验,求职屡屡碰壁,最终只能接受一份薪资微薄、毫无发展前途的文字编辑工作。不到两年,便在高压与倦怠中病倒,住院期间又遭遇医疗事故,成了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这一世,我要活得清醒,活得主动,活得长久。
于是,在开学第一周,我就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新生活。除了正常上课与学习之外,我决定找一份兼职,既能补贴生活费,又能积累社会经验。经过几天筛选,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名为“启航教育”的小型课外辅导机构。它位于市中心一条安静的老街巷内,门面不大,但口碑不错,主要面向初中生提供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科目的补习服务。
面试那天,我穿了一件素雅的米白色衬衫,搭配深蓝色半身裙,头发扎成低马尾,显得干练而不失亲和力。负责人姓陈,四十出头,戴一副金丝边眼镜,说话慢条斯理。他翻看我的简历时微微挑眉:“你是研究生?来我们这儿教初中生,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?”
我微微一笑,语气平和:“正因为是研究生,才更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。而且,我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。”
陈老师点点头,似乎被我的态度打动。他又问了些关于教学理念和应对学生问题的方法,我都结合自己当年补习的经历和心理学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一一作答。最后,他拍板决定:“好,那就先试用两周,带一个初一语文基础班,每周六下午两点到五点,课时费八十元。”
走出辅导班大门时,秋日的阳光洒在肩头,暖意融融。我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份兼职,更是我重生后迈出的第一步。
正式上岗前,我花了整整三天准备教案。虽然教的是初中内容,但我没有丝毫轻视。我深知,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灌输知识,而在于点燃兴趣、建立信心。尤其是语文学科,它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,也不像英语那样可以靠刷题提分,它的提升往往潜移默化,依赖长期积累与思维引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