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翻出自己当年的初中语文课本,对照现行教材进行比对,发现新版教材更注重阅读理解与写作思辨能力的培养。于是,我决定打破传统的“字词解释+段落大意+中心思想”三段式教学模式,尝试引入情境教学法和项目式学习理念。
比如,在讲授朱自清的《背影》时,我没有直接分析文章结构,而是设计了一个小活动:“请闭上眼睛,回忆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亲人背影。”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,有几个孩子低头沉默,有的甚至红了眼眶。接着,我让他们写下那段画面,并分享感受。当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低声说“我爸去年工地摔伤了腿,我看见他拄拐走路的样子,就想哭”时,全班都安静了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语文的意义——它不仅是考试的工具,更是情感的载体,是心灵的桥梁。
那次课后,孩子们对我的称呼从“林老师”变成了“小林姐”,课堂气氛也明显活跃起来。陈老师在旁听后特意找我谈话,笑着说:“没想到你一个研究生,还真能把初中生的心给‘拿捏’住了。”
我谦虚回应:“我只是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学习这件事。”
其实,这份工作远比我想象中复杂。表面上看,我只是每周上三个小时的课,批改几十本作业,但实际上,背后的工作量远超预期。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、性格特点、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,要想真正帮到他们,就必须因材施教。
班上有位名叫周子航的男生,成绩常年垫底,上课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。家长多次投诉他“懒惰”“不上进”。但我观察了几节课后发现,他并非不想学,而是基础太差,跟不上进度,久而久之便自我放弃。有一次作文练习,他交上来一篇只有八行字的短文,错别字连篇,语句不通。我没有批评,而是单独找他谈话。
“子航,你觉得语文最难的地方是什么?”我问他。
他低着头,声音很小:“我都看不懂题目……老师讲的东西,我听着像天书。”
我心头一震。原来,问题不在态度,而在起点。很多老师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的知识,直接进入初中内容的教学,但对于像子航这样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,这无异于在沙地上建高楼。
于是,我私下为他制定了一个“补基计划”:每天额外花二十分钟,帮他复习小学高年级的语法知识、常用成语和基本阅读技巧。我还从图书馆借来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短篇小说集,鼓励他每天读一篇,哪怕只懂一半也没关系。
一个月后,他的月考语文成绩从47分提高到了68分。虽然仍不算优秀,但他第一次在作文末尾写了句:“谢谢林老师,我觉得语文没那么可怕了。”
这句话让我眼眶发热。我忽然想起上一世,自己也曾是个被忽视的学生。高中时,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,成绩下滑,班主任却只说我“不够努力”,从未试图了解背后的原因。如果当时有人愿意多看我一眼,多问一句,或许我的人生轨迹会完全不同。
所以,如今我能做的,不只是教书,更是疗愈——疗愈这些孩子因成绩落后而受伤的自尊,也疗愈我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未曾愈合的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