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越也因此赚了很多钱,从一个穷光蛋变成了一个小富翁。他在长安城里买了一套房子,还把王老实和村里的一些村民接到了长安城里,一起发展肥皂生意。
李越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他还有很多想法,比如制作玻璃、改进造纸术、发明水车等等。他相信,凭借自己的理科知识,一定能在唐朝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第四章 玻璃问世,震惊长安
自从肥皂生意做大后,李越在长安城也算是小有名气了。不少商人都想和他合作,还有一些达官贵人也经常邀请他参加各种宴会。
在一次宴会上,李越看到一位官员家里摆放着一些琉璃制品。琉璃在唐朝是非常珍贵的东西,只有皇室和达官贵人才能拥有,而且价格非常昂贵。
李越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琉璃制品,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一些简单的玻璃制品,只是制作工艺比较粗糙,透明度也不高。
“如果我能制作出透明的玻璃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 李越心里暗暗想道。
玻璃的制作原理其实很简单,主要原料是石英砂、纯碱和石灰石,经过高温熔化后,冷却凝固就可以形成玻璃。唐朝虽然没有纯碱,但可以用草木灰中的碳酸钾代替,石英砂和石灰石在唐朝也很容易找到。
宴会结束后,李越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玻璃。他首先找到了石英砂和石灰石,然后又收集了大量的草木灰,用来提取碳酸钾。
提取碳酸钾的过程比较复杂,需要将草木灰加水溶解,然后过滤掉杂质,再将溶液蒸发结晶,得到碳酸钾晶体。李越花了几天的时间,才提取出足够的碳酸钾。
接下来,李越在长安城外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,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熔炉。熔炉的燃料用的是煤炭,因为煤炭的燃烧温度比木材高很多,能够满足玻璃熔化的需求。
一切准备就绪后,李越开始尝试制作玻璃。他把石英砂、碳酸钾和石灰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,然后放入熔炉中加热。
熔炉的温度慢慢升高,里面的原料也逐渐开始熔化。李越守在熔炉旁边,密切关注着里面的情况。
几个小时后,熔炉里的原料终于完全熔化,变成了一种粘稠的液体。李越小心翼翼地将液体倒出来,倒入提前准备好的模具里。
模具是他用泥土做的,有各种形状,比如杯子、盘子、瓶子等。他把液体倒入模具后,就让它自然冷却。
第二天一早,李越迫不及待地打开模具。他惊喜地发现,模具里的液体已经凝固成了透明的固体,虽然表面还有一些杂质和气泡,但已经具备了玻璃的基本特征。
“太好了!成功了!” 李越高兴得跳了起来。
接下来的几天,李越不断改进制作工艺,比如在原料中加入一些澄清剂,去除玻璃中的气泡和杂质,还调整了原料的比例,让玻璃的透明度和硬度更高。
经过多次试验,李越终于制作出了高质量的透明玻璃。这些玻璃制品,晶莹剔透,比唐朝的琉璃制品漂亮多了。
李越把制作好的玻璃制品拿到了自己的肥皂店里展示,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。大家都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透明、这么漂亮的东西,纷纷驻足观看。
“这是什么东西啊?怎么这么透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