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第二天上班,午休时和同组两个还算聊得来的同事吃饭。闲聊间,不知怎么就说起了各自住的房子。

“海螺大厦?”同事小李眨眨眼,“就那个看起来有点阴森的老楼?我听说那楼有点邪门啊。”

林薇筷子顿了一下:“邪门?就是旧了点,设备不太好。”

“不是设备问题。”另一个同事小张压低声音,带着点讲鬼故事的神秘感,“我有个朋友以前住那儿,他说那栋楼的电梯,特别是深夜,有时候会……闹鬼。”

“瞎说什么呢。”林薇失笑,但心里那点关于昨晚电梯异样的记忆被勾了起来。

“真的!”小张见引起了注意,更来劲了,“他说有一次加班到凌晨,坐电梯,明明按了15楼,结果电梯停在了13楼和14楼之间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楼层!门开了,外面黑漆漆的,还有冷风吹进来,吓死他了!”

“可能是机械故障吧。”林薇保持理性。

“还有呢!”小李补充道,“网上有个本地怪谈论坛,好像就有人提过海螺大厦的电梯。说是什么……‘回响电梯’?记不清了,反正据说在特定时间,用特定方式按按钮,能去到一個‘不该去的地方’。”

“越说越离谱了。”林薇摇摇头,心里却莫名记下了“回响电梯”这个词。

下班回家,再次步入海螺大厦的大堂。白天这里人多些,还不觉得,一到晚上,那种空旷和寂静又被放大。她刻意观察了一下电梯,三部都在正常运行,进进出出的邻居看起来也都正常。

夜里,她鬼使神差地在网上搜索了“海螺大厦 怪谈”、“回响电梯”。

搜索结果寥寥,大多是一些捕风捉影的帖子,语焉不详。但在一个流量很小的本地都市传说论坛里,她找到了一个几年前的老帖。

发帖人ID已经注销,内容大意是:海螺大厦在建造时出过事故,死了一个工人,他的怨气或者说“存在感”被困在了大楼的通道里,特别是电梯井。据说在深夜,雨夜效果更佳,如果一个人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或渴望连接,电梯可能会回应这种“频率”。具体方法是:在电梯里依次按下“4”、“8”、“15”、“16”、“23”、“42”这几个楼层的按钮(帖子强调顺序不能错),然后按住“开门”键不放,直到电梯运行。

如果成功,电梯会带你前往一个叫做“回响之间”的地方。那里据说能让你感受到与他人的“深度共鸣”,缓解孤独。但帖子也警告,最好不要尝试,因为“回响”是需要代价的,你会留下自己的一部分,也会带走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,最终可能会迷失,分不清哪里是回响,哪里是现实。

帖子下面只有几条回复,大多是“楼主编得不错”、“吓死人了”或者“求详细坐标”。看起来完全像是一个无聊网友的虚构创作。

林薇关掉网页,觉得有些好笑。自己真是加班加糊涂了,居然会看这种东西。那串数字(4,8,15,16,23,42)她有点印象,好像是什么电视剧里的彩蛋数字?更是印证了这 likely 是个恶作剧。

她放下手机,准备睡觉。窗外的雨又开始下了起来,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玻璃。

之后几天风平浪静。林薇几乎忘了这个怪谈。工作依旧忙碌,生活依旧单调。直到周四晚上,她又一次加班到快十二点。走出公司大楼时,发现雨下得比那天还大,狂风卷着雨滴,砸在伞面上噼啪作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