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

王安石巧遇"双喜临门"(1042年)

北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江西临川的才子王安石(1021-1086)进京赶考。这日,他路过江宁府(今南京)郊区的一个村庄,远远看见一户人家门前张灯结彩,锣鼓喧天,热闹非凡。

王安石好奇地走近,只见门前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。他挤进人群,只见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,灯上写着一句上联:

"走马灯,灯走马,灯熄马停步。"

原来,这是当地一位大户人家为女儿招亲出的上联,已经挂了三个月,却无人能对出下联。王安石看完,暗自赞叹这对联构思巧妙,既描绘了走马灯的特点,又暗含了"马到成功"的吉祥寓意。

正当王安石沉思如何应对时,忽听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原来是报喜的人来了,高喊着:"王大人高中了!王大人高中了!"原来,王安石此次进京赶考,一举高中进士。

王安石欣喜若狂,灵感突发,立即对出了下联:

"飞虎旗,旗飞虎,旗卷虎藏身。"

围观的村民和主人家见状,都惊叹不已。原来,这户人家的女儿也仰慕王安石的才名,见他不仅高中,还能对出如此工整的下联,当即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他。

更巧的是,当王安石带着新婚妻子进京任职时,又经过那户人家,发现那副上联依然挂在那里。主人家告诉他,自从他走后,虽然有不少才子前来应对,但都不如他的下联工整巧妙。王安石听后,感慨万千,这对联不仅成就了他的姻缘,更成为他人生中一个美好的回忆。

这副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,上下联都描绘了动态的场景:走马灯上的灯影在转动,仿佛马在奔跑;飞虎旗上的图案在飘扬,好似虎在飞腾。而"灯熄马停步"和"旗卷虎藏身"又都描述了静止的状态,形成了巧妙的对比和呼应。

苏东坡与佛印的"茶禅对"(1080年)

元丰三年(1080年),被贬黄州的苏轼(1037-1101)在定慧院寓所独自品茶。这位曾经"奋厉有当世志"的翰林学士,如今却因"乌台诗案"沦为戴罪之身。窗外细雨蒙蒙,苏轼望着杯中袅袅升起的茶雾,思绪万千。

忽然,寺院的钟声响起,苏轼的好友佛印和尚(1032-1098)踏着雨后的泥泞小路来访。佛印是金山寺的住持,与苏轼相识多年,两人经常以禅理和诗词相互切磋。

"子瞻兄,尝尝这新采的雨前龙井。"苏轼指着桌上的茶盏说道。

佛印接过茶盏,轻啜一口,笑道:"好茶!不过,子瞻兄近日似乎心事重重?"

苏轼苦笑一声,指着墙上新题的一副对联:

"茶香高山云雾质"

"水甜幽泉霜雪魂"

这是苏轼近日品茶时有感而发写下的对联,上联描述高山云雾中生长的茶叶品质高雅,下联赞美幽泉中流淌的水质甘甜如霜雪之魂。

佛印看了看对联,沉吟片刻,忽然从袖中取出一副对联:

"禅心朗照千江月"

"真性情涵万里天"

苏轼眼前一亮,拍案叫绝:"好对!佛印兄这副对联,不仅对仗工整,更将禅意与茶道完美融合。'禅心'对'茶香','朗照'对'高山',意境深远!"

佛印笑道:"子瞻兄的茶联已经将茶道升华,我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。其实,品茶与参禅,本就是相通的。一杯清茶,可以让人明心见性;一盏香茗,能够使人超然物外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