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两人一边品茶,一边谈论禅理,从下午一直聊到傍晚。临别时,苏轼又取出一副新写的对联:

"一勺励清心,酌水谁含出世想"

"半生盟素志,听泉我爱在山声"

佛印看后,深深一揖:"子瞻兄此联,已经参透了茶禅真谛。"

这副对联的精妙之处在于,苏轼将品茶的体验与禅修的感悟完美结合。上联"一勺励清心,酌水谁含出世想",表达了品茶可以清心寡欲,引发超脱世俗的遐想;下联"半生盟素志,听泉我爱在山声",则抒发了作者坚守素志,喜爱山林清泉的情怀。

朱元璋与"对联治国"(1368年)

洪武元年(1368年)正月初一,应天府(南京)的街头洋溢着新王朝的气息。朱元璋(1328-1398)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,突发奇想要在京城推行"对联新政"。他传下圣旨:除夕之前,京城所有店铺必须张贴春联,且由他亲自巡视检查。

除夕午后,朱元璋微服出宫。这位平日里威严无比的皇帝,此刻穿着一身普通商人的服饰,带着几个侍卫悄悄溜出了皇宫。他想要亲眼看看,自己的旨意是否得到了执行,民间对这项新政反应如何。

走在繁华的应天府街道上,朱元璋发现大多数店铺都已经按照旨意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。有祈求生意兴隆的,有祝愿家庭和睦的,也有单纯图个吉利的。然而,当走到一家阉猪铺前时,朱元璋停下了脚步——这家店铺的门上竟然空空如也,没有贴任何春联。

"为何不遵朕令?"朱元璋眉头微皱,厉声问道。店主见一个穿着普通但气度不凡的人突然质问,又见他身后站着几个表情严肃的人,顿时吓得跪倒在地,战战兢兢地解释:"小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,哪会写对联?况且...况且阉猪铺子贴春联,怕是不吉利..."

朱元璋闻言,龙颜稍霁,但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。他心想:正好借此机会,给百姓们上一堂生动的"对联课"。

当即,朱元璋命人取来文房四宝,铺开宣纸,略作思索后,挥毫题写:

"双手劈开生死路"

"一刀割断是非根"

这两联看似描述阉猪手艺的粗鄙活计,实则暗喻深远。"双手劈开生死路"喻指开创新朝,建立新的社会秩序;"一刀割断是非根"则誓言铲除元末弊政,为百姓带来清明的政治环境。店主如获至宝,小心翼翼地将这副御笔对联高悬门楣,生怕折损了半分。

次日早朝,朱元璋特意询问此事。当得知那户人家将御笔对联当作镇店之宝后,他欣慰地说:"朕并非强求形式,但愿以此促使百姓识字明理。"随即下令:所有衙门必须教授百姓识字,店铺对联可作为考核内容;对于不会写字的百姓,邻里间要互相帮助;各州县要定期举办对联比赛,优胜者给予奖励。

这场由皇帝亲自推动的"对联运动",意外地推动了明代初年的文化普及。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洪武年间南京城识字率提升了近三成,各地书院数量增加了五倍。而那副"双手劈开生死路"的御笔对联,被后人镌刻在南京夫子庙的石碑上,成为朱元璋"对联治国"的独特见证。

郑板桥的"一联救两命"(1746年)
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潍县县衙的鼓声震天价响。县令郑板桥(1693-1766)正在后堂作画,忽听师爷慌张来报:"老爷,西关街王李两家因宅基纠纷,即将械斗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