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章

范雎愣了一下,皱着眉说:“不过是惧我大秦兵威,不敢轻举妄动罢了。”

“非也。”我摇了摇头,故意放慢语速,“魏、楚两国虽弱,却也知道‘唇亡齿寒’的道理。他们故意放缓行军速度,就是在等我军攻城受挫、兵力疲惫之时,再从侧后方突袭。到那时,我军腹背受敌,粮草又断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范雎的脸色变了变,显然也想到了这种可能,但他还是嘴硬:“武安君多虑了!我大秦有甲士百万,就算魏、楚援军来犯,也未必是我军对手。何况大王心意已决,若武安君再拖延,恐会惹大王不悦。”

“我并非拖延,而是为大秦着想。”我加重了语气,眼神锐利地看向范雎,“长平之战,我军虽胜,却也折损了十余万将士,粮草消耗更是不计其数。如今士兵思乡,士气低落,若强行攻城,不仅难以破城,反而会让我军陷入险境。不如暂且撤兵,休整半年,待粮草充足、士气恢复,再联合韩、魏两国,共同夹击赵国,届时邯郸不攻自破。”

范雎没想到我会提出“撤兵”,更没想到我会建议“联合韩、魏”,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。他原本以为我会像以前一样,固执地拒绝出兵,这样他就能在昭襄王面前告状,却没料到我会给出如此周全的策略。

“这……此事事关重大,我需禀报大王,再做定夺。”范雎勉强挤出一句话,匆匆离开了军帐。

看着范雎狼狈的背影,我松了口气——第一步总算稳住了。我知道,范雎虽然嫉妒我,但也不敢拿秦国的安危冒险,他一定会把我的建议告诉昭襄王。而秦昭襄王虽然固执,却也不是昏君,只要他冷静下来,就会明白强行攻城的风险。

果然,三天后,秦昭襄王派来使者,同意暂且撤兵,但要求我率军驻守汾城,防备赵军反扑。这个结果虽然不是最好的,却也比上一世的僵局好太多——至少我不用因为拒绝出兵而与昭襄王产生裂痕,也为秦军争取了休整的时间。

撤兵的那天,我站在邯郸城外的高台上,看着秦军有序地撤离。身后的副将蒙骜(蒙恬的祖父)忍不住问:“将军,我们真的就这么撤了?长平一战,我军坑杀赵卒四十万,如今却连邯郸城门都没摸到,岂不让诸侯耻笑?”

我回头看了看蒙骜,他年轻气盛,眼里满是不甘,就像上一世那个只知杀戮的白起。我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沉重地说:“蒙骜,你以为打仗就是靠杀戮吗?长平之战,我们虽然消灭了赵国的主力,却也让天下诸侯对秦国心生畏惧,纷纷与赵国结盟。若我们继续强攻邯郸,只会让诸侯更加团结,共同对抗秦国。到那时,秦国就算能拿下邯郸,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,甚至可能被诸侯联军反扑。”

蒙骜愣了一下,若有所思地说:“将军的意思是,我们撤兵,是为了瓦解诸侯的联盟?”

“正是。”我点点头,指着远处的邯郸城,“赵国经长平一战,国力大损,短时间内无力与秦国抗衡。我们撤兵后,魏、楚两国失去了共同的敌人,联盟自然会瓦解。而韩、魏两国与赵国素有恩怨,只要我们稍加利诱,他们就会转而与秦国结盟。届时,赵国孤立无援,我们再出兵,岂不是易如反掌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