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昭襄王点了点头,又问:“那如果韩、魏两国不肯与秦国结盟呢?”
“那就用‘恩威并施’之策。”我回答,“对韩、魏两国的百姓,我们可以减免赋税,提供种子和农具,让他们感受到秦国的好处;对韩、魏两国的国君,我们可以展示秦军的实力,让他们知道与秦国为敌的后果。只要他们权衡利弊,就一定会选择与秦国结盟。”
秦昭襄王沉默了很久,突然笑了:“白起,你这半年变化很大啊。以前你只知用兵,如今却懂得用‘计谋’和‘仁德’,看来驻守汾城的日子,没白费。”
我心里松了口气,知道自己已经初步获得了昭襄王的信任。但我也清楚,范雎还在一旁虎视眈眈,绝不会轻易放过我。
果然,在我离开章台宫后,范雎拦住了我。他脸上带着假笑,语气却带着几分试探:“武安君,大王对你很满意啊。不过,你提出的‘善待百姓’之策,虽然能让百姓归顺,却也会让秦国的军费开支增加不少。你就不怕大王日后怪罪吗?”
我看着范雎,语气平淡地说:“丞相多虑了。善待百姓,看似会增加短期的军费开支,却能让占领区的百姓尽快恢复生产,为秦国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赋税。从长远来看,这不仅不会增加秦国的负担,反而会让秦国更加强大。丞相身为秦国丞相,应该比我更清楚这个道理吧?”
范雎被我说得哑口无言,脸色一阵青一阵白,最终只能冷哼一声,拂袖而去。
接下来的一年里,事情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发展。韩、魏两国在秦国的“恩威并施”下,先后与秦国结盟;赵国与燕国的联盟,因为秦军的袭扰和两国的互相猜忌,很快就破裂了。赵国失去了盟友,又面临秦军的压力,不得不派使者来秦国求和,愿意割让三座城池,与秦国结盟。
秦昭襄王很高兴,准备答应赵国的求和。但我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:“大王,赵国虽然愿意割让城池,却未必是真心归顺。如果我们接受了赵国的求和,赵国就会有时间恢复国力,日后必成秦国的隐患。不如趁此机会,要求赵国派太子入秦为质,再让赵国开放边境贸易,与秦国互通有无。这样一来,既能控制赵国,又能通过贸易削弱赵国的经济,让赵国彻底依赖秦国。”
秦昭襄王觉得我说得有道理,便按照我的建议,与赵国签订了盟约。赵国太子赵佾入秦为质,赵国开放边境贸易,秦国的粮食、铁器源源不断地运往赵国,而赵国的丝绸、茶叶则运往秦国,两国的关系渐渐变得“友好”起来。
在这一年里,我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——释放了长平之战中被俘的赵军士兵。上一世,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卒,让赵国百姓对秦国恨之入骨,也让白起背上了“杀神”的骂名。这一世,我没有杀死那些赵军士兵,而是把他们带回秦国,让他们开垦荒地、修建水利工程。如今,这些赵军士兵大多已经在秦国成家立业,对秦国的态度也从一开始的仇恨,变成了接纳和认同。
当我把释放赵军士兵的想法告诉蒙骜时,蒙骜很不理解:“将军,那些赵军士兵都是我们的敌人,放他们回去,岂不是养虎为患?”